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申报书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1000字)

(1)成果简介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针对新工科研究生教育中思政教育边缘化、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本成果构建并实践了一套集思政引领、创新驱动、科教融合于一体的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新体系,形成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秉持“铸魂育人、知行合一”理念,以“课程思政、科研思政、全过程思政”为主线,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将党支部扎根课题组,形成“组会+思政”、“报告+思政”、“项目+思政”三位一体融入机制,构建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以创新为核心引擎,坚持“科研为源、教学为流、创新为果”思路,构建“目标引领-环境赋能-氛围激发-交流提质-协作增效-成果反哺”的六维赋能体系,形成“科研赋能教学、教学反哺科研、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构建创新培养新体系。探索“学术导师+企业导师+跨学科导师”团队制路径,创新“实践-竞赛-孵化”能力提升链条,形成“以赛促学、以研促创、以创促产”的良性循环,构建科教融合新体系。

经过5年研究与实践,研究生综合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获得国内农林高校广泛关注,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对于推动新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 强化思政教育,引领新工科人才全面发展。解决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重科研轻思政”、思政教育边缘化等问题,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思政引领力。

② 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研究生创新潜能。解决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显著提高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③ 科研反哺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解决了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形成科研资源高效转化为教育资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互动倍增的格局,提高研究生的科技支撑力。

④ 尊重个性差异,打造研究生差异化发展路径。解决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个性化与差异化发展的问题,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升研究生的人才竞争力。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

(1)强化思政引领,铸魂育人,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

① 强化课程思政。依托研究生教改项目,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全覆盖。

② 强化科研思政。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党支部扎根课题组,形成“组会+思政”、“报告+思政”、“项目+思政”三位一体融入机制。

③ 强化培养全过程思政。研究生宣讲、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等培养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

(2)坚持创新驱动,多元赋能,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

① 目标引领。将创新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明确创新在课程设置、学术研究、项目实践、毕业答辩等环节的重要地位。

② 环境赋能。提供先进的科研环境,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交叉合作研究。

③ 氛围激发。通过科技竞赛、学术讲座、创新论坛等活动,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激发研究生创新潜能。

④ 交流提质。加强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

⑤ 协作增效。通过科研团队完成科研项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⑥ 成果反哺。奖励研究生产出高质量原创性科研成果。

(3)实施科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

① 科研成果进课堂。遴选学科前瞻性创新成果,创制“基础理论-科研案例-创新实践”课程链条,实施“成果筛选-模块重构-场景渗透”路径,形成“科研成果滋养课堂、课堂反哺科研创新”良性循环。

② 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平台。打造“平台-项目-团队”协同育人模式,“学术导师+企业导师+跨学科导师”导师团队制,创新“实践-竞赛-孵化”能力提升链条。

③ 开展多形式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构建“课程实验-学科竞赛-创业孵化”实践梯度,打造“项目驱动-平台支撑-生态共建”实践模式,形成“以赛促学、以研促创、以创促产”良性循环。

④ 加强校企合作。设计“认知实习-跟岗实训-顶岗实践”实践体系,建立“需求对接-联合研发-成果转化”闭环机制,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协同育人新格局。

(4)加强差异化发展,因材施教,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① 提供个性化支持。构建“需求诊断-分层指导-资源适配”支持体系,一人一策,激发研究生创新潜能。

② 分类培养。实施“学术型-应用型-交叉型”分类指导策略,为学术型研究生配备学科领军导师深化前沿探索,实践型研究生对接企业导师开展技术攻关,复合型研究生组建跨学科团队进行交叉创新。

③ 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


3.成果创新点(不超过800字)

(1)理念创新:提出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

本成果通过强化思政引领,铸魂育人;坚持创新驱动,多元赋能;实施科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加强差异化发展,因材施教等多方面入手,提出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有力地带动了农林院校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2)体系创新:重构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本成果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思政引领、课程设置、科研平台、实践平台、实践教学、培养环节、论文质量、创新创业等全链条构建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目标引领-环境赋能-氛围激发-交流提质-协作增效-成果反哺”的六维赋能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3)方法创新:创新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

本成果通过跨学科思维培养、实验实训、项目驱动、企业实习、科研平台搭建、导师团队制培养、学术交流以及个性化培养等多元化的培养手段和方法,形成“组会+思政”、“报告+思政”、“项目+思政”三位一体融入机制,实施“学术型-应用型-交叉型”分类指导策略,积极探索“学术导师+企业导师+跨学科导师”导师团队制培养新模式,创新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

(4)路径创新:突破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瓶颈

本成果通过思政引领、创新驱动、科教融合等系列路径,突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教融合度低等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瓶颈问题,推动了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农林院校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示范。


4.成果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

(1)学科影响力显著增强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作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其依托的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位列全国第三。成果完成人屡创佳绩,不仅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A类与C类课程证书,还成功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以及北京林业大学教改项目2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50余篇。成果完成人多人次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5人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次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彰显了学科深厚的实力与蓬勃的人才活力。

(2)研究生培养全面提质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通过思政铸魂、创新赋能、科教融合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研究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在各类竞赛中屡获殊荣,共计50余项。培养出国家土壤肥料与水分管理岗位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孙少龙教授,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戴林教授,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者曹文涛副研究员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研究生,积极投身于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95%以上,体现了培养质量的卓越成效。

(3)交流合作日益深化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依托林业生物质材料与能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木质素高值化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特色木本多糖国家创新联盟、再生纤维素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生物质清洁分离及转化国家创新联盟等四个国家创新联盟,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学科积极主办与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第四届纳米纤维素材料国际会议、第四届全国木质素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东盟生物质转化与利用论坛等,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此外,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经验被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借鉴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的影响范围,深化了交流合作层次。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