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主要内容

“两链三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成果总结

一、成果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始创于1951年,1960年、1986年分别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是我国该学科第一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立足学科核心,紧跟社会经济、行业和学科发展趋势,坚持“立德树人”、“产学研”协同,经31年教学实践,构筑起“两链三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融通,产学研融合,知识、能力、素质融会”的拔尖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强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研究平台、育人模式“五维并行”内涵建设,建立核心固本、特色强基、前沿培元、实践赋能、德育贯穿的“五环相扣”课程模块,凝练重点、难点、前沿、交叉、思政“五讲并重”教学内容,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联盟、研究基地、企业“五子联动”育人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累计培养研究生1200余人,多数成为教学、科研及管理领域中坚力量和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专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花卉产业升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标志性成果。形成“北林花卉”品牌和人才培养特色,教改成果被全国同行借鉴应用。

二、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与国家战略导向。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自1951年创立以来,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契合国家战略、顺应人才竞争需求,其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围绕培养掌握观赏园艺学及相关学科专门知识、具备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胜任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展开,为我国园林花卉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科技、人才、创新三大国家战略部署,是持续推进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任务

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教发展置于国家战略首位;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明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系列部署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研究生培养指明方向——需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打破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强化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培养,为行业输送具备科技攻关能力的拔尖人才。

2.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2002年,《二〇〇二——二〇〇五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聚焦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要求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优化培养方案,不仅注重专业知识传授,更需强化行业适配能力,培养能够支撑产业升级、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3.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由之路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纳入国家核心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强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在此背景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需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天花板等产业难题,培养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推动行业从跟跑领跑转变。

4.教育科技人才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这一系列论述为学科改革提供根本遵循——需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培养模式,构建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的研究生育人体系。

(二)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实践育人创新,是深入推进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学科曾面临四大突出问题,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育人思想滞后:传统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观念根深蒂固,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脱节,难以适应行业创新发展需求;

2.实践环节薄弱:研究生科研与花卉产业结合不紧密,形成断点式培养,无法产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成果;

3.原始创新不足:培养过程与科研项目融合度低,多为跟踪性研究,缺乏推动学科与产业突破的原创性成果;

4.交叉创新欠缺:与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对接不足,难以形成围绕产业技术需求的创新合力,无法实现跨领域融合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学科依托70余年育人积淀与团队一线教学科研经验,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原则,坚持园林花卉科技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通过深化学科内涵、搭建教学科研平台、完善育人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双翼齐飞,形成北林花卉独特育人标签。其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备示范引领性,为全国园林花卉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1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路线图

三、改革举措

针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学科聚焦育人理念局限、办学资源短缺、过程管理固化三大改革难点,通过系统性设计、结构性优化与整体性推进,构建拔尖创新研究生培养新体系。

(一)破除三大改革拦路虎,夯实育人基础

1.突破育人理念局限,破除四化问题

摒弃教育思想僵化: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学科交叉、能力本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推行差异化培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创新发展需求。

打破育人模式固化:改革单一课堂、理论脱节传统模式,拓展科研导入、产业介入、角色代入创新场景,推动千人一面又红又专多面手转变,提升学生专业契合度与职业胜任力。

改革教学内容老化:以国家战略、学科前沿、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基础学科、前沿学科衔接,强化实践育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布局。

克服德育思政弱化: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建设北林榜样思政课堂,弘扬陈俊愉院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奋斗精神,培养出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团长等优秀典型,相关事迹获总书记勉励;京华京花助力北京花园城市建设项目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

2.克服办学资源短缺,推进三入举措

注入科研项目:建立研究经费与招生指标关联机制,形成项目-招生-成果-项目良性循环,以科研项目驱动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产出双提升;

融入创新平台:依托五子联动育人平台,构建创新平台协同+政产学研用协同双协同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站位、视野与实践能力;

纳入生产实践:打造校内+校外导师”“实验室+基地+企业产学研联培机制,聚焦产业升级需求,培养善于解决实践难题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3.优化育人过程管理,实现三转目标

培养导向:由标准转向个性:坚守培养方案学科内核,结合学科前沿与产业急需,动态补充新理念、新课程,扩大选课自主权,强化学生前瞻性思维;

知识结构:由扁平转向模块:构建五环相扣课程模块(核心固本、特色强基、前沿培元、实践赋能、德育贯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能力与家国情怀;

评价维度:由一考转向多元:实施学科-课程组-导师组三级联动培养机制,聚焦产业问题与目标导向,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新品种培育、技术发明等创新能力评价;通过教学成果(培养方案、教材)推广科研成果(品种、专利)转化双向印证,提升育人成效。

(二)构建三联育人动车组,提升培养质量

1.以先进理念优化培养方案

紧扣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结合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与人民对宜居环境的期待,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自1993年至2019年,先后5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从早期聚焦专业精英培养,到中期强化素质培育,再到后期拓展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培养,最新版方案进一步适配新农科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要求,确保培养目标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同频共振。

2.以学科交叉更新教学内容

坚持破旧立新、教材引领、文献补充原则,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增设种质资源学、分子育种学、植物应用设计等核心课程,开设多组学、基因编辑、植物工厂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为突破种源卡脖子等产业瓶颈奠定基础;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课,强化与园林规划设计、林木遗传育种等学科的衔接,提升人才培养的时代性与包容性。

3.以科教融合提升人才质量

推行三早机制(早选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基地),充分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十五以来,学科承担国家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项,各类课题200余项,科研经费超1.5亿元;依托国家花卉工程中心、省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三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已培养出国际植物品种登录权威专家、国际园艺学会青年委员、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优秀代表300余人,其中20余人入选中组部、教育部等拔尖人才计划,30余人担任国际组织、高校、龙头企业重要负责人。

4.以产教融合拓展培养赛道

依托国家花卉产业联盟90余家会员单位,构建校内-校外贯通的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聘请中国科学院、农科院及行业龙头企业校外导师30余人,在京、滇等地建设企业实践基地20余个,每年联合培养研究生40人以上;通过企业需求前置,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研究生就业率保持100%60%毕业生成长为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5.以教学相长促成成果产出

总结教学科研成果,主编《花卉分类学》《观赏植物资源学》等全国研究生规划教材,出版《梅花基因组学》《中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等参考书30余部;完成全球首个花卉全基因组研究,在Nature Pla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标志性成果3项,学科科研与育人水平持续领跑全国;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获中国高校科技开放融合,创新发展主题征文优秀论文。

6.以改革创新推动成果转化

将人才培养融入创新链、产业链,通过人才延链、强链、补链推动产业升级:依托项目支撑、平台赋能、企业助力,教改与科研成果广泛推广,带动全国同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花卉产业技术转型,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四、实践成效

本成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学研协同为路径,通过两链三融体系构建,培育出一批高显示度的教学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经过26年探索与5年实践检验,在本校、全国农林类院校及同类专业中形成显著示范效应与推广价值。

(一)系统性改革:构建拔尖创新育人新体系

1.育人理念创新:从教书价值实现

创新链、产业链全链融通为核心,将人才培养与美丽中国建设、种源安全等国家战略深度绑定,通过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回答为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实现从完成教书任务实现育人价值的转变。

2.育人手段创新:从单传协同育人

多学科、产学研融合为路径,一方面推进学科交叉、能力本位转型,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通过科研项目定向、平台支撑、企业联培,拓展育人资源,回答怎样培养人的实施问题,打破传统衣钵相传模式。

3.育人目标创新:从知识育人全才育人

知识、能力、素质融会为导向,融合学科交叉、项目驱动、产教联培,改革课堂灌输模式,推行启发研讨+Seminar互动+田间实践教学,强化课程思政,培养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能力过硬的专业全才,同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问题。

4.育人体系创新:从局部改革系统变革

通过五维并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研究平台、育人模式)内涵建设,整合五环相扣”“五讲并重”“五子联动”“五位一体等关键模块,形成覆盖理念-路径-目标-保障的完整体系,实现从局部调整系统变革的跨越。

(二)示范引领:推动本校农林类研究生教育改革

1.先进理念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两链三融理念推动学校在昌平、沧州等地建设综合科研实践基地及百余个企业实践基地,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林学等农林类学科提供支撑,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科教水平互促互升

2.育人样板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累计培养研究生1200余人,就业率100%,多数成为行业骨干。如胡永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兰思仁(福建农林大学校长)、赵世伟(世界月季联合会副主席)等,在国际园艺领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近十年研究生参与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0余件、植物新品种权200余项;在读博士生周利君以第一作者发表Q1TOP论文4篇,获国际园艺学会“ISHS Young Minds Award”,当选国际园艺学会唯一亚洲青年委员。

3.师生共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成果丰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毕业生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

团队精干:14人次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拥有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团队及6个北京市花卉育种创新团队。

学科领先:支撑风景园林学、林学两个双一流学科建设,第四、五轮学科评估均获A+,园艺学(观赏园艺方向)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4.正向激励促进学风教风建设

通过国际交流、联合培养、评奖评优等正向激励,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引入过程管理与淘汰机制,激发师生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促进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形成。

(三)辐射带动:引领全国同类专业改革发展

本成果的育人理念与培养体系被全国20余所同类院校借鉴,包括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这些院校通过学习两链三融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机制、创新育人模式,将相关改革措施应用于本校研究生培养,取得显著育人成效,推动全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研究生教育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