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申报书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林草兴则生态兴”,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北林“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希望用好所学知识,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绿色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北林自2000年开始招收林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培养出包括副省长、全国人大代表、研究员等各区域林业领军和骨干人员。2010年,北林牵头成功论证在我国设立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并一直作为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挂靠单位牵头标准制定,先后设立林业硕士、博士教改项目开展研究。结合林学一流学科、林业专业学位双“A+”建设基础,北林融合浙江农林“科技特派员”和南林实践育人经验,构建了“扎根林业 派驻育人 五维协同”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主战场的高水平应用型领军人才,成果在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主要内容和成效如下:
1)构建了“四精神四引领”的5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品牌。强化研究生知林爱林、兴林担当,获批2个黄大年团队,超八成毕业生扎根林业一线,并有捐赠奖学金反哺母校,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道。
2)创立了“双师双导、育人于山林”等“派驻育人”实践教育创新体系。获批“双师基地”、长期科研基地和专业实践基地,“宝钢优秀教师”“教学名师”“育人先锋”“大先生”等名师名导涌现,研究生投身“三区四带”“冬奥会”“绿色科技创新大赛”等,服务国家生态安全、首都建设和经济发展,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3)牵头制定了林业硕、博专业学位授权点标准体系。申请基本条件、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指导性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指南等71项文件,指导和规范全国42所培养单位林业硕士培养,提升了培养质量。获首批林业博士授予权。
4)建立“目标-课程-基地-成果-质量”五维协同的完整培养体系。获评全国林业硕士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论文54项,获“亚太青年演讲”“挑战杯”等科技竞赛奖68项,培养质量提升明显,在全国涉林高校推广。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如何提升学生林业情怀。应届生源为主,缺乏林业基层背景,没有合适的思政教育方法,导致投身林业愿望不高。
2)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理论课程偏多,实习实践形式大于内容,导致研究生服务行业和国家战略能力不强。
3)如何健全培养标准体系。体系从零开始,缺少完整适用全国的规范文件,导致分类发展路径不清晰。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团队通过近15年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思政品牌创建、实践模式拓展、培养标准升级”的创新方法,针对性解决情怀不足、实践不足和标准缺乏的问题。
1)创建“四精神四引领”的课程思政品牌
    品牌建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设立“5分钟林思考”工作室,利用2个黄大年团队和9支课程思政团队,依托“梁希精神”“林学精神”“泥腿子精神”“毛白杨精神”大实践精神内核,构建“榜样引领林业情怀、责任引领使命担当、实践引领社会育人、舆论引领品德修养”四大思政模式。
    理论研究:承担教改专项11项,以9门课程为核心出版《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五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工作室成果集》,辐射30多所涉林兄弟院校。引导全国林业研究生提升扎根林业的使命感,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2)拓展“派驻育人”实践模式
     导师拓展:依托北林全国林业系统唯一的教育部“双师型”基地,提高校内导师行业实践指导意识和能力,由理论与实践教学兼顾的“双师型”学术导师+实践及职业发展经验丰富的行业导师共同构成双导师库,形成“双师双导”制度。
     平台拓展:建立包括政府、产业、科研院所、兄弟高校在内的遍布全国的380个研究生培养基地、科技小院、野外科研基地,以及30余个省部级平台、野外台站和关君蔚院士科学家精神基地,形成实践平台网络,保障了2378名研究生的高水平实习实践。
     模式拓展:对每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为期1年的“林间、车间、田间”等“派村驻场”实训;要求提交多元化实践成果(论文、专利、软著等)。形成了“派驻育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践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就业率94%,解决了“学用脱节”问题。
3)升级“目标-课程-基地-成果-质量”五维协同的培养标准
     五维体系:迭代升级“目标-课程-基地-成果-质量”协同体系,包括知识-能力-素养目标体系,共性基础课程+个性领域模块的多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遍布全国的实习实践基地体系,应用研究论文和产品开发等多元化的成果体系,以及“标准制定-动态监督-评价反馈”的质量体系。
    标准体系:牵头全国林业高校制定了林业硕、博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指导性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指南等71份文件。
     推广示范:推动42所高校采用该模式,通过制定的相关制度及形成的模式带动引领广西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3.成果创新点

1)思路创新:思专融合厚情怀,学用融合以贯通,产教融合促就业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精神,依托林学一流学科建设基础,传承林人精神,将思政以“5分钟林思考”形式融入专业学位教育,厚植研究生林业情怀。通过校内导师指导学习中融合科研应用,校外导师在应用中融会贯通学习知识。通过引导研究生到林间地头、企事业单位实习,深入科研一线获得实践经验,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获得单位认可。超六成学生进入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工作,部分成为公司高层,深受欢迎和好评。

2)模式创新:培养基地为依托,定向派驻新手段,评价反馈成闭环
      增加实践环节深度、长度和效度,构建“派驻育人”新模式,提高学生在林业行业的引领力。通过为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人才服务和科技支撑,既培养了学生的行业“双创”能力,又推动了校内导师服务社会,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有机融合。研究生在服务“双碳”目标、“三北”防护林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北京冬奥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首都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塞罕坝二次创业等方面发挥核心科技支撑作用,实现把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3)组织创新:三校联合凝共识,五维协同成体系,迭代反馈共发展
      北林作为教指委挂靠单位牵头形成系统的制度标准,浙江农林和南林作为涉林典型院校开展区域应用研究,在专业学位分类发展道路上形成了各有特色但实践特点鲜明的共识路径。通过制定的相关制度及形成的模式带动引领广西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林业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从零开始,到五维协同,也得到了全国农林兄弟高校的支持和反馈,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4.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1)培养体系获广泛认可,推动林业专业学位建设取得新突破

成果以思政铸魂厚植“扎根林业”情怀、以“派驻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实践能力、以“五维协同”构建完整特色培养体系,系统解决了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学生情怀不足、实践能力不足、发展路径不清晰”的核心问题,培养制度与模式在农林高校广泛应用,获学生、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70余份指南规范明确了培养目标,指导了课程、基地、成果和质量的建设,规范了全国42所培养单位的林业硕士教育,为全国农林高校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林业教育样本”。完善的培养体系也核心支撑了林业专业博士学位点的获批。

2)人才培养理念成效显著,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领军人才
      通过引育结合,建立了一支“双师型”导师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外籍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以及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等国家级人才10人。另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林草领军人才、国家林草教学名师、北京市科技新星等省部级人才15人次。累计培养4378名毕业生(含农推硕士林业领域),83.93%扎根林业行业,其中包括塞罕坝精神和2017《感动中国》致敬团体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近30位林场职工、副省长魏晓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林霞、全国人大代表蓝盛新、省林科院副院长龚春等杰出代表。还有在江苏合伙创业成功,并在南林设立奖学金的许稼昌;在四川获得省级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的陈德朝。模式切实提升了研究生的林业情怀与科技报国使命感,为行业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派驻育人”特色鲜明,提升研究生实践水平

“派驻育人”模式应用推广,提升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水平。《光明日报》报道了北林森林经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事迹,展现青年导师深入吉林蛟河林场基地培养林业硕士的引领示范作用;福建省“建宁无患子科技小院”培养了数十名林业硕士骨干,支撑无患子林-皂-油多联产高效产业链模式,带动了当地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成果被央视报道;《绿色中国》以《黄土高原上的最美科技人-记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清科》,记录了师生长期深入行业一线服务“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首都两轮百万亩造林、塞罕坝二次创业、雄安“千年秀林”质量提升等重大工程中,也活跃着大批林业硕士师生的身影,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行业双创能力与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