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申报书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1000字)

1.1 成果简介

湿地保护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在国际议程中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面对国家生态战略与国际履约需求,自主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服务生态外交的复合型新农林人才,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现实需要。

在此形势下,该成果系统推进研究生能力培育变革,以行业需求和科技创新为牵引,构建“思政引领、三元融合、协同育人、全球链接”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厚植家国情怀、联通产学研用、直达国际前沿的复合型培养范式。

1构建了“思政引领、科教协同、五育融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贯穿培养全过程,前沿知识夯实理论基础,五育融合提升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学生潜能,林业实践教学提升动手能力,形成德才兼备、学研并重、具有林业特色的生态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2打造了“资源协同、过程协同”的产学研贯通育人机制。构建学生、教师与自然保护地协同育人模式,共建共享实现资源协同,问题导向推动过程协同。通过课程改革、师资提升和平台建设打通理论到实践的培养链条。创建“百地百团”育人工程,在保护地真实场景中开展教学科研,强化实践能力。

3创立了“国际化视野、跨学科交叉”的学生发展路径。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国际合作平台,实施“本土研培+全球实践”双轮驱动。通过提供跨境研修、交叉课题以及参与生态外交机会,为学生搭建全球化的多层次实践平台,提升科研攻关、跨领域整合和国际交流能力。

成果育人成效显著。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突出,研究生扎根服务基层,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五四青年奖章学生代表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代表中国青年发言,研究生成果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近五年获国家、校长奖学金10余次,发表论文800余篇,专利40余项,参与国家/行业标准18项;二是教学资源和教改成果凸显,建成教学实践平台1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个、科技创新联盟2个,主持教研项目17个,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三是社会影响广泛,在西南林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南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等9所高校推广应用,被《CCTV1开讲啦》《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1.2 解决的教学问题

1培养体系不适应新时代铸魂育人要求,学生报国情怀和服务国家生态战略主动性不强。

2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不足,学生解决复杂实际生态问题的能力偏弱。

3产学研缺乏协同育人路径,学生交叉创新水平和全球视野培育不深。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

1以“两个需求”为导向,引领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方向

一是服务行业发展需求。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命题,引导研究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生态战略与行业重大工程,带领研究生深度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的立法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通过强化理论根基与实践能力,确保毕业生能深度参与政府决策、驱动企业绿色生产力转型、破解区域性生态难题,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治理中担当重任。

二是面向科技创新需求。面对实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和交叉性带来的新挑战,着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整合能力的拔尖人才。通过实施科研攻关与前沿探索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推动学生掌握先进观测、建模与数据分析方法,拓展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边界。

2以“三条途径”为支撑,推动研究生育人实践新体系

一是重构了“理论课程-实习实验-研究项目”三层递进、有机贯通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元素和科学家精神全面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广泛思辨、自主提出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是优化师资结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与学术前沿,打造以标志性成果产出为导向的交叉创新团队。常态化邀请顶尖专家讲学,柔性引进外籍科学家成立工作室,提升教师梯队的业务能力与国际视野。教研室党支部获批全国首批“双带头人”工作室,实现党建引领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

三是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有效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自然保护地、兄弟院校及非政府公益组织等多元教育资源,实施“百地百团”育人工程,对接百余处自然保护地,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成立首都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服务首都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掌握一线科研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贯通式培养。

3)以国际合作为拓展,塑造研究生全球胜任力新高度

一是深化国际合作育人。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共建联合实验室,累计选派百余名研究生赴境外交流,拓展国际视野、研究能力与创新水平。二是协调全球智力资源,建设高水平国际平台。牵头设立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发布国际候鸟迁飞大科学计划,开设《全球多边环境公约与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全英文暑期前沿课程。带领学生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工作,提出湿地公约大会决议案并获得缔约方大会通过、支持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申遗、主导制订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标准等国际规则,在实战中锤炼学生的全球领导力。


3.成果创新点(不超过800字)

1)构建了厚植家国情怀、面向国家重大生态战略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下“行业应用+科技前沿”双需求导向的分类培养理念,突破传统学科壁垒与同质化培养困局。整合优势资源,通过思政融贯、科教产协同因材施教,重塑研究生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使培养目标更加聚焦,实现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分流培养与精准赋能。一方面强化生态学理论基础与前沿方法训练,塑造研究生原创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依托重大生态治理实践,锤炼解决复杂问题、服务战略决策的专门技术能力,形成“学科有方向、人才有赛道、成长有支撑”的分类育人新格局。

2)打通了从理论到实践科教融合的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途径

以“课程重构-师资引育-平台共建”为三大支柱,系统创建贯通理论教学、实习实训与科研实战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创建“基础类理论-专业类技能-科学类研究”三段式课程模块,将校外基地实践、企业产业化课题、国际前沿课程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无缝衔接。同时,打造“人才引领+柔性引智+本土培育+党建赋能”四位一体的梯次师资团队,建设“百地百团”科教融合育人工程、首都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推动学生在真实场景锤炼科研素养与系统思维,形成“学在湿地、研在一线、用在全球”的育人新生态。

3)搭建了支撑履约使命与生态外交的国际化育人高地

突破传统单向交流模式局限,构建以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为目标的育人新机制。依托“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国际研究中心”等自主建设的高能级平台,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保护系列特色课程,将国际规则谈判、生态外交实务、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国家湿地保护法释义等真实议题融入现实教学。推动学生直接参与湿地公约决议起草、国际湿地城市标准制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提案等关键进程,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塑造”、从“课堂听讲”到“全球发声”的转变,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与领导力的生态治理领军人才。


4.成果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

1)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示范辐射效应显著

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显著增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8项,相关成果支撑了梁希林业科技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海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十余人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和学术之星,作为国家奖学金获奖代表登上《人民日报》,获评北京市优秀班集体、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集体荣誉。

毕业生竞争力持续增强,获就业创业最佳贡献奖,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服务国家的先进典型。如初雯雯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代表国家发言,创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增长20%的奇迹,被称为“河狸公主”,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杨乐扎根西藏数十载,把事业和青春奉献在青藏高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果在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得到推广应用,育人理念与培养体系产生广泛示范效应。

(2)教学资源优势更加凸显,应用实践培养平台更加健全

建成一批高水平教学实践平台16个,包括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首个湿地保护修复国家级科技创新联盟、首个国家湿地研究中心、首个国家林草局湿地科技创新团队、多个国家级野外台站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十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作为唯一依托单位承建国家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与湿地国际、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合作,构建起多元协同的育人资源网络。

(3)社会服务与行业引领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制定法律标准,服务行业发展。研究生深度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国家公园法》以及释义工作,参与编写《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生态保护红线(湿地)划定技术指南》等标准规范,制定的《互花米草综合防控技术指南》得到主管部门采纳;研究生主动担当,在起草国际红树林中心协定、开展对外谈判中作出突出贡献,参与起草了呈报国家领导人的工作报告。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助力生态外交。研究生承担履约重任,向《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缔约方大会提案并获通过;在联合国大会代表中国青年发言,研究成果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推荐案例,推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深度参与推动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助力山东东营、西藏拉萨、福建福州、辽宁盘锦等地成功入选,为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等发展中国家培养湿地保护管理高级人才150余人次。

开展科普工作,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研究生参与面向政府、中小学及公众的科普讲座20余场,出版科普专著3部,获北京市科普讲解大赛奖,就湿地保护、自然教育、防灾减灾等问题举办行业培训超2000人次。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为本成果的唯一贡献单位,本推荐书所列全部教育教学成果均由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学科一线教师独立完成,并组织实施。

单位推荐意见:

经审核,该成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方向。项目成员政治上不存在问题未出现违法违纪情形或师德师风问题、无社会形象负面等情况

国家需求和国际履约融入培养全过程,凸显林业院校生态学科特色。理念先进、成效显著,达到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推荐标准同意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