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总结

一、背景研究

随着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我国正步入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时代。针对生态文明全球化新目标、来华留学增质提效新需求,“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队伍培养被列入重要议程。目前,“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在结构层次、数量规模仍不能满足适应生态文明国际形势的需要。北京林业大学联合西南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开展“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短期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以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什么教育、怎样纳入教育、保证长效教育”为根本任务,以创新“一带一路”留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改革为手段,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要求与生态文明教育战略,形成“前中后全学段渗透-学科场景平台协同-多措并举育人机制”的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责任担当、专业精深、具备破解国际生态环境问题能力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开创高引导力、强传播力、深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留学生教育新局(如图1所示)。



图1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培养体系

针对“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全新目标,实现教育教学分阶推进,将生态文明理念多维植入“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教育全学段。通过构建“融学科、多场景、强互动”教与学模式,从学科建设、教学模式、授课平台三方面创新探索,建立健全“课堂教授理念-课外搭建场景-课后追踪反馈”的教育运行闭环,搭建“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全链条新架构,构建“四阶递进、多线并行”育人机制,从“课前预热”领略山河,到院所联动“课中培养”、基地平台“课外拓展”、“课后实践”成果转化,完成由生态文明理念到科研、实践的递进式学习,培养“胸怀绿色使命,知生态传文明”的国际化生态文明建设人才。聚焦“引、育、传”关键教育环节,在“引观念、育人才、传文化”上持续发力,以来华留学生人才“小支点”撬动全球生态文明发展“新蓝图”(如图2所示)。



图2 生态文明理念多维植入“一带一路”

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全学段

二、现状分析

(一)生态文明理念留学生教育全学段融通性不足、落实到“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教育各环节难。

生态文明教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内核,包含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由于各学段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存在差异,跨学段协同机制尚不完善,缺乏针对留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生态文明教育全方位融入留学生教育难、生态理念植入浅、实践路径单一、育人实效不突出,难以支撑生态文明国际人才培养需求。

(二)“一带一路”留学生文化理念存差异、基础素养存短板、学科界限存壁垒,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国别、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的“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教育体系仍具挑战。

生态文明教育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需要适应跨文化教育时的适应性问题。留学生文化信仰多元,学科界限明显,基础素养存在短板,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程度具有较大差异。由于跨文化教育平台和组织机制尚不健全,跨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尚未全面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难以高效开展,难以帮助留学生形成综合性生态知识体系,无法较好地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明教育需求。

(三)尚未形成高效可靠的留学生归国实践追踪体系,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机制亟待健全。

生态文明教育针对国别多样、去向多元的留学生,需要重视跨国别实践中的长效性问题。一方面,留学生可能在校期间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但回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留学生可能对未来去向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他们在校期间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这种脱节和不确定性使得“生态文明”教育难以实现长效保障。

三、改革思路

(一)“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教学,培养“知绿传绿”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大生态文明观”点亮“绿满丝路”一带一路教学培养过程。针对“一带一路”教育存在的生态文明理念学不深、理不透、学用脱节等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率先构建“课前融思想-课中嵌理论-课后渗教育”一体化思政育人新体系,贯彻“课前理念渗透-课中文化引领-课后研学探新”递进式教学理念,让沿线国家留学生在行中学、行中悟,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化行,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事业发展。

(二)从单校单科独立探索到多校多科联盟攻坚,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学科群教学模式。

优化学校学科“一带一路”教育布局,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式,依托校企联盟的柔性链接,构建教学与实践耦合的生态文明建设学科群,探索“学科融合-场景培育-国际联盟”大平台建设,打破区域合作壁垒,构建从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互访交流的全过程“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教育体系,形成协同推进可拓展、可持续的“一带一路”绿色教育,为优化“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教育系统机能、增强教育转化能力提供了新的范式。

(三)健全“课前预热体验-学生在校评价-实践单位评价-归国实践反馈”全链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为完善“一带一路”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立覆盖“来华留学-归国实践”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系统,把好课前预热关、理论培养关、实践转化关和归国建设关,设立“课前预热评价-学生在校评价-实践单位评价-归国实践反馈”专项评教机制,鼓励来华留学生以“回信精神”积极反馈归国后于生态建设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工作的生态文明建设感想,实现“一带一路”留学生教育闭环,培养具备“融生态-兼知行-传文明”素质的生态文明传播者,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国际空间走深走实,实现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再跃升(如图3所示)。



图3 改革思路图

四、改革措施

(一)理念铸魂,塑造大生态文明观,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思政一体教学模式,培育“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将生态文明理念从留学生入学专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授、生活思政辅导、课外专业实习实践、论文研究选题、毕业就业指导等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多环节“融入、嵌入、渗入”培养,塑造研究生大生态文明观,构建起“课前理念融入-课中理念嵌入-课后多维渗入”的思政一体全过程育人新格局。

(二)教学为根,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学科群,构建“融学科、多场景、强互动”一体化教学模式。

推进融学科建设,实现多学科交叉、多校互助。融合三校优势学科力量,首次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留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学科群。结合各校名师资源,建设结构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学科群师资体系。依托各院所的研究成果,形成首部面向“一带一路”留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教材集。借助各院校核心优势课程,形成“19+N”全英文生态文明特色课程体系

强调多场景应用,在课堂外构建多种教学实践场景。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实践场景、部局级短期培训场景和国际学术会议场景高效落地,以可感知、趣味性、高效率的方式服务“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高质量教学。

丰富国际交流与校际交流,提升留学生学习实践效果。北京林业大学积极创建、加入多个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相关的国际联盟、高校联盟,结合课程和资源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提供互动式学习平台,服务学生学习成效提升(如图4所示)。



图4 “融学科、多场景、强互动”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机制为壤,构建“四阶递进、多线并行”育人机制,形成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与生态文明知识教学的良好保障。

引导中外研究生完成“生态文明学前预热-生态文明理论学习-生态学科科研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递进式学习。充分发挥基地与院所的平台优势与托举作用,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科研拓展平台并推动成果转化,实现学研融合、产学融合、产研融合,持续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与综合能力。

针对留学生多文化背景,打造生态文明传播为核心的多条育人辅助线,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和组织优势。依托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生态文明社团等综合实践平台,使研究生在培养生态文明传播宣讲技能的过程中学习生态文明先进知识,培植生态文明思维与理念;结合、国际校友会等组织优势,形成生态职业培养的长效机制;多线并行保障“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综合培养(如图5所示)。



图5 “四阶递进、多线并行”育人机制

五、实施情况

(一)生态文明引领,完善生态文明理念传播途径,确保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效果。

生态文明理念预先融入留学生入学教育关。课前理念融入,学前带领留学生去往新疆等生态文明示范区、“双碳”生态文明基地参观考察,在中国大好河山之间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之思。

生态文明理念专题嵌入留学生能力培养关。课中理念嵌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与留学生培养关键环节深度结合,持续完善全英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确保留学生生态文明学习效果。如北林大水土保持学院南非籍留学生悉尼在导师指导下,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作为研究项目,将毕业论文方向定为“南非不同气候区雨水收集利用”,希望通过运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培养能够帮助解决南非“水荒”问题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生态文明理念多维渗入留学生创新实践关。北京林业大学特设生态文明研究院,多年来深耕生态文明思想教学与研究,以建设生态文明智库、在生态文明相关学刊、中央党报与专报、访谈论坛、建言献策中发表前沿理论与观点等多种方式渗入了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保障留学生先进生态文明理念的学习与创新。

(二)模式保障,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升培养机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完善,构建起世界领先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首次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留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学科群,包含北林林学、风景园林等多个A+高层次学科,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艺术等学科;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学科群师资体系,已形成主管校领导主持课程,多领域大师领衔,中青年骨干教师协同,国际专家引入的良好模式,充分发挥高峰师资力量;形成首部面向“一带一路”留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教材集,收纳《Forest Seed and Seedling Cultivation》等5部全英文教材与多部核心中文教材;落实“19+N”全英文生态文明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包括北林大《风景园林MLA STUDIO》、《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等19门全英文生态精品课程,河南农大《二十四节气》、《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山水哲学》等传统文化课程。

国际合作与交流已颇具规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文明人才北京林业大学创建、加入多个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相关的国际联盟、高校联盟,例如“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一带一路’草原退化荒漠化防治亚洲联盟”等。与多个国内外高校完成互访、并签订战略合作与学生交流协议,为学生提供互动式学习平台服务。组建林业院校首个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非洲地区校友会,形成生态职业培养的长效机制。

(三)实践护航,科教产教融合深化,推动教学实践向实际应用持续转化。

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动生态文明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如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生态文明研究院、草坪研究所等多个基地与院所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科研拓展平台并推动成果转化。

提供重大项目、培训实践和国际会议的参与平台,助力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师生团队共同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景观设计等项目实践,经管学院先后承接了商务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多项短期培训项目如“一带一路”国家林业碳汇管理研修班等,河南农业大学举办“一带一路国际乡村人居环境”国际学术会议等

六、已取得成绩

(一)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数质兼备,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可持续输送大量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2014年来共培养来自98个国家的留学生1117名学生,其中优秀生态文明建设人才辈出,大批优秀毕业生去往尼泊尔政府森林与环境部、国际竹藤组织等“一带一路”国家机关部门、国际组织,或去往马拉维林业学院、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国际镁营养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所继续从事生态文明科研与教学工作,将生态文明理念播撒世界(如图6所示)。



图6 生态文明建设人才育人成果

(二)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广泛,成为获得国家认可的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模式。

北京林业大学在生态文明教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获3次国家级领导人肯定性批示研究报告、建言献策7次纳入全国人大代表议案等政参,20余次在部级、副部级报纸刊登(如图7、表1所示)

image.png

图7 部分建言献策成果

表1 项目所获报道(节选)



(三)高效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科教、产教融合开花结果、绿满丝路。

科教、产教融合多次成功转化为落地成果,其中重大成果2次经受世界检验,闪耀国际会事,为“一带一路”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进技术应用参考与建设优秀范本(如图8所示)



图8 服务“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部分科教、产教融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