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总结及支撑材料

一、成果总结

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硕士自设立以来,始终秉持“树木树人”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的高层次心理学人才。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中国战略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命题,心理学教育亟需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探索能够回应社会与生态双重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该团队在长期教育与社会实践中提出并系统化实施了“生态心智”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贯穿课程、平台与社会服务的创新体系,探索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发展的北林方式。

  “生态心智”是在加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提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培养兼具心理专业能力、生态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维的绿色人才。人才培养不仅是知识与技术的传授,也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自我学习、传承智慧、勇于创新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有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有化解社会困境的断然和敢为,有将专业精神和文化精神代代相传的自豪和坚持。落实在心理专业上,其核心理念是以心理咨询为技术支点,通过跨学科建设与社会心理服务,提升个体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倡导积极的心理适应,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生态心智”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理解人及其心理活动的方式。人的心理不是封闭的个体内部系统,而是嵌入自然、社会与文化多维生态之中的动态整体。人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与精神成长都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因而,心理学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从“个体中心”走向“系统中心”,从“技术导向”转向“生态导向”,帮助其形成面向未来的综合性心智结构与伦理自觉。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团队确立了以“一个改革思想、一个培养路径、两个支撑平台、三个发展转变”为核心的改革框架。一个改革思想,即以生态心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实现心理学教育由单纯知识传授向心智生成、由专业能力培养向生态人格塑造的转型。团队强调,在心理学教育中,专业训练不应仅仅着眼于技能掌握,而应服务于学生内在心智的生态化成长,使其在助人过程中学会与社会、他人及环境共生,以“助人自助”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image.png

  为落实这一理念,成果团队从课程体系与督导机制入手,构建了结构化的教学改革路径。课程体系中增设心理伦理、督导技能、社会心理服务实践等模块,形成从学习到实践再到反思的完整闭环。学生须完成伦理课程并通过考核后方能进入个案实践阶段,所有个案需经专业管理人员备案并接受伦理审核,以确保咨询活动的规范与安全。在督导环节中,团队建立了“个督—团督—在线督导”三条联动支持,实行动态预约与自主选择制度,使学生能够在持续反馈中提升反思能力与专业判断力。督导不再是单向指导,而成为促进心智成长与生态觉察的教育过程。这种结构使“生态心智”的精神在教学中得以具体落实: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以更开放、互惠的心态理解人及世界。

  在教育路径上,成果形成了具有实践性的“社会出题—导师领题—师生析题—学生答题”培养机制。该机制以社会真实问题为驱动,将课堂学习、科研训练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社会出题环节汇聚来自政府部门、社区组织、教育机构的实际心理服务需求,导师领题环节结合学科前沿将问题学理化、结构化;师生析题通过研讨、案例分析与行动研究推动问题深化;学生答题则在实践中形成方案与反馈。这一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面向真实情境,培养了他们将心理学理论转化为社会行动的能力,实现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双向循环。

  在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团队先后打造了两个核心平台。其一是“1+1+N”多元社会心理服务实践平台。平台以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与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为核心,联合百余家区县、街道、社区与企业单位,形成覆盖社会不同层级的实践网络。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心理热线、青少年心理辅导、社区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心态监测与评估等项目,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学习心理服务的设计与执行。这种以行动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使学生在助人过程中实现“自助”,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深化自我理解与职业认同。其二是“生态·心理+”协同育人平台。依托学校生态学、园林学、城乡规划、艺术学等优势学科,团队推动心理学教育的跨界融合,开设自然疗愈心理学、环境心理学、艺术心理干预等课程与项目,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视角理解心理健康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拓展了心理教育的边界。

  在教学组织与师资建设上,成果注重多元化与开放性。导师团队汇聚校内外专家,包括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医疗机构专业人士等,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师资体系。学生在校内导师与实践导师的双重指导下,能够获得系统的学术训练与现场实践经验。团队还建立了动态督导师资库与社会实践项目库,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与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指导与实践课题,实现个性化成长。

  多年的持续探索带来了显著成效。自“生态心智”教育模式实施以来,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7%以上,其中90%以上在高校、医院、心理机构及社会心理服务系统从事相关工作。毕业生普遍展现出较高的职业伦理意识、系统思维与跨界协作能力,受到社会广泛好评。部分毕业生在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安定医院等机构任职,成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服务融合发展的骨干力量。该模式已被河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院校借鉴,推动了心理学教育的实践导向转型。

  在社会服务层面,该成果的实践影响同样突出。学生与教师团队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及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研究任务,服务领域涵盖社会心态监测、心理危机干预、社区心理辅导与自然教育实践。疫情期间,志愿团队为500余名社区工作者提供持续心理支持与督导服务,并参与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筹备与组织工作,展示了教育成果的社会价值。通过服务实践,学生在“助人自助”的行动中体悟心理学的公共属性,实现了从“学习者”到“社会心理建设者”的转变。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生态心智”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重建。它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内化为心理学教育的精神核心,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心智培养”、从“个体发展”向“系统共生”转型。与传统心理学教育注重个体内部机制的取向不同,生态心智强调心理活动的生态性与开放性,强调人类心智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的互动。心理健康在这一视角下被重新定义为一种生态平衡的状态,即个体、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心理咨询的意义也因此超越了个案干预,成为促进社会共情、生态和谐与精神可持续的社会实践。

  “生态心智”理念的提出,为心理学教育的本体拓展提供了新的理论空间。它使心理学与生态学、教育学、社会学之间的边界更为开放,也为农林高校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找到了符合自身学科基因的特色路径。教育的核心目标不再仅是培养“会咨询”的人,而是培养“能共生”的人——既懂心理,也懂生态;既能助人,也能反思自身;既能分析个体问题,也能理解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联。

  总体而言,“树木树人·助人自助——‘生态心智’型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是一项兼具理论创新、教育改革与社会价值的系统成果。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时代背景,以心理咨询教育为核心载体,以跨学科融合与社会服务为实践路径,探索了心理学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新形态。成果形成的培养体系在理念、机制与成效上均具可推广性,为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教育积累了独特经验。

  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生态心智”理论研究,推动其在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转化与应用,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开放共享的社会心理教育资源平台。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生态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心理服务人才,助力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精神生态共同体。

二、支撑材料目录

一、教育教学获奖

12023年国家一流线上课程《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

22020年国家一流线下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

32021年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校级

4、第一届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二等奖,校级

52019年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校级

二、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12023,中国高效产学研创新基金-贝斯林智慧教育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自然教育的智慧化实践平台建设,国家级

2、融合自然教育的科研实践模式: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路径探索,校级双一流教学项目

32023,阿里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大数据实验教学平台的心理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心理学实验基地建设,国家级

42022,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应用心理学一流专业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校级重点

52022,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北京市小学生自然接触和自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省部级

6202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重点课题: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和干预,国家级

72019,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研一体、产教融合、校际联合”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校级重点

8、北京林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3项,校级

三、教育教学论文

1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校级

2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校级

3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校级

4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优秀论文优秀奖,校级

52020年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优秀奖,校级

四、优秀指导教师

1、北京林业大学2023-2024学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校级

2、北京林业大学2023-2024学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校级

3、北京林业大学2021-2022年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校级

42021,木铎杯”在线问卷调研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国家级

52021,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及科技服务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校级

62020,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国家级

72020,北京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省部级

82019,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国家级

五、其他获奖

12023自然教育优质课程,国家级

22023,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新心理人职业培训”优秀课程

32023,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感谢信

42021,第十二届“优秀皮书奖”三等奖,国家级

52018,北京林业大学“立德树人优秀教师”,校级

六、论文著作

12021, Association Between Connection to Nature and Childrens Happiness in China: Childrens 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Gender as Moderator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3: 4763. (JCR 1)

2202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posure to Nature and Childrens Happiness: The Diathesis-Stress or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Model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55(8): 755 768. JCR,Q2.

32024城市公园环境要素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79-86.

42024,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家庭复原力和心理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32(2):457-462.

52022, 社会治理视阈下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 社会治理, (04), 34-39.

62019, 不确定性忍受力、强迫、焦虑在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失眠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8(03): 254258.

72023,副主编,北京市社会心态蓝皮书(2022-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2021,编委,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2020-202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2020,编委,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2019-202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该书内容登上2020年微博热搜榜,并获得2020年全国优秀皮书三等奖

102021, 儿童青少年焦虑: 发生与预防. 重庆大学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七、指导学生发表成果

12024, Passive green space exposure leading to lower aggress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nse of control. Aggressive behavior, 50(3), e22158.

22024, Unraveling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learning burnout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96(6), 1212–1223.

32023,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martphone addiction,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Africa, 33(6), 548-555.

42024,社会责任感对青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和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31-435.

52023, 农林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的分析. 中国林业教育, 41(4):42-50.

62021, 园艺团体辅导对小学生焦虑与注意力的影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3): 8292.

72020, 以认知行为疗法降低网络疑病程度的个案干预研究. 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2(12): 847854.

八、科研项目

1202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社会心态研究及应用,国家级;

22023,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蓝绿时空格局对居民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国家级;

32023,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人文社科振兴专项计划,校级;

42021,承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北京市居民社会心态和心理健康研究。该项目拟搭建北京市社会心态监测数据库,使用大数据爬虫、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干预和心理咨询等更多样化方式,得到社会心态数据,撰写报告,对社会心态进行预判。

九、社会心理服务

12022-2019,承担并完成北京市民政局委托项目—《社会心理基础理论研究》:

2022年,项目使用大数据与社会调研的方式,调查了北京市居民自然接触与积极情绪的关系;

2021年,项目引入机器学习及大数据的调研方式,基于互联网、社交媒体及相关算进行调研;

2020年,项目以4万余名北京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心态和心理健康现状;

2019年,项目使用问卷调查对4万余名北京市居民进行调查,考察社会心态和心理健康现状。

22021,承担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委托项目—《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该项目主要调查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人才供给和需求现状。

32021,承担正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基于CBT的常见心理及疫情心理干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搭建了常见心理问题及疫情条件下心理问题的干预的理论框架,细化框架下各问题领域的干预话术。项目产出AI心理咨询软件已上线运行。

十、软件平台

12023,北京市社会心态监测中心,科研平台,监测中心是根据北京市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服务的需要,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信息科学、法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优势,吸收全国相关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居民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及培育,为北京市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咨询的研究机构。

22022,网络社会心态数据采集平台,应用,可视化的心理学科研平台,为项目实施提供支持

32024,软件制品,指定话题微博爬虫软件

42022,软件制品,微博网页关键词搜索软

52022,软件制品,微博关键词搜索软件

62022,软件制品,微博文本分析软件

72022,软件制品,爬虫任务管理软件

82022,软件制品,微博话题爬虫软件

92022,软件制品,栗子心理测评平台

十一、学生获奖

12024,北京林业大学2023-2024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2024,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32023,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42023,全国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在线实验精英赛分赛区二等奖

52022,北京林业大学2021-2022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62021,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级科技服务活动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