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申报书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1000字)

重要性和目标:面向国家战略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紧迫需求,完善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课题。教育部等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中强调:专业型学位要强化产教融合,推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我校2011年起招收资源与环境专业型研究生。历经10余年实践,围绕课程体系实践性不足、校外导师参与虚化、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弱化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化改革,成功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专业学位育人新模式。

研究路径和成效:本成果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需求,创新性构建了“双元共育·三阶递进”的培养体系,系统破解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核心难题。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主线,通过培养方案差异化、校内外导师协同常态化、质量保障全程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四大举措,实现了学生能力从“基础夯实”到“实践强化”再到“论文升华”的阶梯式递进。该模式有力驱动了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提升,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累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1项,校级教改项目20项;发表教改论文8篇,获校级成果奖励5项;4人次教师获校级“十佳研究生导师”称号。育人实效显著,建成校院两级实践基地18个,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输送了大批“基础-实践双强型”卓越工程师,形成了环境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北林模式”,引起了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了课程体系“学科化”与专业学位“行业性”脱节的问题:传统课程体系偏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未能有效融入对高端工程人才的特定知识能力要求,导致论文选题常陷于实验室模拟,与真实、复杂的工程现场脱节。

2)解决了校外导师“挂牌化”与产教“两张皮”的问题:校外导师参与度不高,缺乏深度介入的动力与机制,其工程经验未能有效反哺培养过程,学生难以接触到行业技术前沿和一线核心难题。

3)解决了论文质量“学术化”与应用价值“空心化”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评价标准模糊,且校外工作时间长、学位论文质量难以保障,导致专业学位论文失去其核心价值。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

1)践行分类培养理念,以“实践导向”为核心,重构差异化培养方案,解决课程体系实践特色不足、论文选题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

①重构差异化培养方案。紧扣专业学位“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论文要求等环节进行全面重构,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对标行业需求。

②共建高质量实践基地。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18个校院两级实践基地,为论文选题源于真问题、研究过程深入真环境提供核心平台保障。

③创新类“订单式”培养模式。基于校企战略协议,将企业真实项目和技术难题融入培养全过程,实现“按需培养”,显著提升人才供给的精准度。

④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专利申报、学科竞赛、项目成果等实践成效为主的评奖评优制度,强力牵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2)创新双导师协同机制,实现校内外“双元共育、全程协同”,解决校外导师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①实施高标准校外副导师遴选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已从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聘任6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资深专家,夯实协同育人基础。

②创建校内外导师联动机制。以共同承担横向课题、技术攻关项目为纽带,建立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与合作研究机制,确保指导内容贴近行业前沿与实践需求。

③提高校外导师全过程深度参与。明确校外导师在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关键培养环节的实质性审核与指导责任,使其深度融入培养全过程,有效提升参与度与贡献度。

3)筑牢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有效闭环,切实解决论文质量保障难题

①实施关键环节集体把关。建立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关键培养节点的统一组织与集体审核机制,形成质量管控闭环。

②强化选题源头管理。确规定所有学位论文选题必须源于工程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确保研究内容对接行业需求,突出应用导向。

③增设多重审核节点。增设二次开题、二次中期、预答辩和预审等环节,实施阶梯式、多轮次的论文质量筛查与提升机制。

4)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贯通全方位的专业实践培养链条,着力破解专业训练实践性薄弱与导师指导学术化倾向

①推行长周期项目化实践。将学位论文与不少于1年的企业实践训练强制绑定,要求学生深度参与双导师的横向课题或工程项目,在真环境中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②改革论文评价及评奖评优标准。在评审与答辩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实践成效,从制度上弱化学术化倾向,强化其职业属性。评奖评优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应用能力。

3.成果创新点(不超过800字)

1)培养理念与模式创新:确立“分类培养、实践赋能”育人理念,构建差异化培养方案与类订单式培养模式,重塑专业学位培养新范式

秉承“因材施教”教育原则,打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同质化培养困局,明确专业学位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强化工程导向与职业能力融合。通过系统设计差异化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论文标准、评价机制中全面嵌入实践要素,推动人才培养向精细化、规范化、差异化转型。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行业领军企业建设高质量实践基地、签订多项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战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场景下的能力训练,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的根本转变。

2)培养机制创新:构建“严格遴选—项目联动—全程参与”的双导师协同机制,打通校企共育人才路径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创新校外导师选聘机制,从严遴选6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担任副导师,以实际科研项目为纽带,建立校内外导师常态化协作交流机制,推动联合选题、共同指导、合作研发,实现资源互通与优势互补。通过明确校外导师在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关键环节的实质职责,确保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双向赋能、责任共担”的“双元共育”新格局,显著增强学生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3)培养过程创新:打造“三阶递进、全程闭环”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专业实践与论文质量和应用价值

围绕专业学位培养质量提升难题,系统构建覆盖“课程—实践—论文”全链条的质量保障机制。通过统一组织各关键培养环节以及多重审核节点,实现过程管控的精细化。强化论文选题的实践溯源,要求所有课题源自真实工程问题,推动学位论文从“学术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型。实施不少于1年的企业实践训练,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实践训练质量监督体系。在评审与答辩环节突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标准,全面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成果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成果丰硕

经过十余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持续优化与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行业竞赛奖项20余项,在高水平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与申请国家专利40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升,育人成效获得行业与社会广泛认可。

2)教学科研协同共进,学科建设与教师队伍影响力持续提升

依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平台,教学改革与师资建设实现双突破。累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1项,校级项目20项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8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励5项。专业教师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支既精通理论又熟悉行业的“双师型”队伍。4人获评校级“十佳研究生指导教师”,师资结构持续优化,教学核心能力日益突显。

3)毕业生竞争力突出,社会认可度持续攀升

2013年首届毕业生至今,已累计培养13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多数就职于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科研单位,成长为技术骨干与项目中坚。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与职业素养评价普遍较高,毕业生反馈指出:“在校期间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是快速胜任岗位的核心优势”。

4)示范引领作用显著提升,教学实践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我校“双元共育·三阶递进”环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教师团队将教学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形成“以教促践、以践强教”的良性发展机制,有力提升了学科核心竞争力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度。相关成果已被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借鉴采用,并获得高度认可与积极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