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双元共育·三阶递进”:环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成果总结

1. 背景研究与现状分析

1.1 研究背景

面向国家战略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紧迫需求,完善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课题。教育部等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中强调:专业型学位要强化产教融合,推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我校2011年起招收资源与环境专业型研究生,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能力提升以及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等内容开展环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1.2资源与环境学科介绍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主要研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人与资源之间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承担资源与环境专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任务。我校2010年获批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调整为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专业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资源与环境行业工程实际,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污染减污降碳工程、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污染水体源控和生态修复”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新污染物治理与风险管控”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固碳与负碳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条件优越;承担专业学位领域相关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科研经费充裕;在水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修复、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资源化以及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形成研究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大多已经成为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领域的技术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运行和管理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1.3学科培养现状

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正式获批“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开始招收全日制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2018年调整为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4个学科方向:大气污染减污降碳工程、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目前,每年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毕业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2.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改革思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经10余年实践,围绕课程体系实践性不足、校外导师参与虚化、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弱化等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化改革,成功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专业学位育人新模式。创新性构建了“双元共育·三阶递进”的培养体系,系统破解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核心难题。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主线,通过培养方案差异化、校内外导师协同常态化、质量保障全程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四大举措,实现了学生能力从“基础夯实”到“实践强化”再到“论文升华”的阶梯式递进。该模式有力驱动了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提升,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解决了教学关键核心问题,包括(1)解决了课程体系“学科化”与专业学位“行业性”脱节的问题:传统课程体系偏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未能有效融入对高端工程人才的特定知识能力要求,导致论文选题常陷于实验室模拟,与真实、复杂的工程现场脱节。(2)解决了校外导师“挂牌化”与产教“两张皮”的问题:校外导师参与度不高,缺乏深度介入的动力与机制,其工程经验未能有效反哺培养过程,学生难以接触到行业技术前沿和一线核心难题。(3)解决了论文质量“学术化”与应用价值“空心化”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评价标准模糊,且校外工作时间长、学位论文质量难以保障,导致专业学位论文失去其核心价值。

3. 改革措施与实施情况

根据教育部等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分别从“课程—实践—论文”进行了建设和改革,以国家战略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紧迫需求。

3.1 培养目标

秉承“因材施教”教育原则,打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同质化培养困局,明确专业学位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强化工程导向与职业能力融合。通过系统设计差异化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论文标准、评价机制中全面嵌入实践要素,推动人才培养向精细化、规范化、差异化转型。

针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其目标是培养掌握该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了解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并对所属专业学位方向的某个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相关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国际交流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胜任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技术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运行和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

3.2 培养模式

1)采取导师负责与专业把关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指导学生开展课程选择、论文选题、试验研究、毕业论文撰写等各项工作,专业负责对选题内容进行审查,督促学生的论文研究进展等工作。

2)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研究生课程学习采取学分制,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相应专业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教学实践以及科研实践活动,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专业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校外导师由来自相关单位生产实践部门的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对专业实践、实地调研、成果转化等环节进行指导。

3.3 课程与必修环节设置

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为25学分,其中学位课17学分(包括公共课8学分和专业课9学分),方向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一学年之内完成。必修环节包括:

1)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根据本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个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设计)计划。培养计划由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完成。

2)开题报告:要求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技术研发(包括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工程规划与管理、或者工程项目的设计。研究生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在广泛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书应首先获得导师的认可通过,并由学院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在规定期限内根据考核小组评议意见对原报告修改完善,签字完毕后将开题报告提交到所在学院审批后备案,同时导师须定期对其研究工作进行检查;论证未通过者,需要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仍不能通过者,则学籍自动顺延一年;顺延期满仍未重新开题或第3次开题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其他要求按照《北京林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的有关规定》执行。

3)中期考核:研究生须参加由学院组织的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时间一般不晚于第四学期末,中期考核不通过的,需要重新考核。

4)专业实践:要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专业实践计划,在实习基地或相关应用单位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同时结合双导师承担的工程技术研发课题或工程项目进行选题,完成学位论文。研究生需在每个实践阶段完成后填写《北京林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间阶段小结》由实践单位指导负责人评定、签字盖章后留存。实践过程中,研究生应主动向校内外导师汇报阶段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专业实践全部结束后,研究生需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将阶段小结扫描或拍照上传,填写“北京林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报告”,并可附实践中取得的相关成果。由校内外导师结合各阶段的实践情况、总结报告共同进行总体成绩评定,在系统填写审核意见,由学院相关负责人通过系统做出最终审查。

3.4 师资队伍

学院已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学历师资队伍。学院拥有专业教师57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20人、讲师11人。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讲席教授1人,专职教师中1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1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海外引才项目,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得环保部人才荣誉称号,1人获得北京市青年优秀人才荣誉称号,7人获得北京科技新星荣誉称号,1人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获得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名师,获得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是一支博士化率100%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此外,鼓励专业型导师主持/参与横向工程类研究项目,实践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学校2020年印发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修订)》中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分类遴选,明确规定申请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应承担过技术推广类或应用类、工程类、设计类等技术应用类或横向科研项目,为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4. 已取得成效

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需求,创新性构建了“双元共育·三阶递进”的培养体系(如1所示),系统突破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核心难题。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主线,通过培养方案差异化、校内外导师协同常态化、质量保障全程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四大举措,实现了学生能力从“基础夯实”到“实践强化”再到“论文升华”的阶梯式递进。



1 “双元共育·三阶递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

该模式有力驱动了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提升,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成果丰硕

经过10余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持续优化与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行业竞赛奖项20余项,在高水平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与申请国家专利40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升,育人成效获得行业与社会广泛认可。

2)教学科研协同共进,学科建设与教师队伍影响力持续提升

依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平台,教学改革与师资建设实现双突破。累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1项,校级项目20项;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8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励5项。专业教师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支既精通理论又熟悉行业的“双师型”队伍。4人获评校级“十佳研究生指导教师”,师资结构持续优化,教学核心能力日益突显。育人实效显著,建成校院两级实践基地18个。

3)毕业生竞争力突出,社会认可度持续攀升

2013年首届毕业生至今,已累计培养13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多数就职于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科研单位,成长为技术骨干与项目中坚。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与职业素养评价普遍较高,毕业生反馈指出:“在校期间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是快速胜任岗位的核心优势”。

4)示范引领作用显著提升,教学实践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我校“双元共育·三阶递进”环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教师团队将教学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形成“以教促践、以践强教”的良性发展机制,有力提升了学科核心竞争力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度。相关成果已被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借鉴采用,并获得高度认可与积极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