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简介


        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应对我国草原生态修复领域高层次拔尖人才供给不足的严峻挑战,本成果聚焦“非专业生源难融合、理论与实践易脱节、产教协同不顺畅” 三大核心教学痛点,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三农情怀深、生态文明理念牢、国际视野广、理论实践结合好”特质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开展了为期十年的系统性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经过长期迭代优化,成功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运行高效、推广性强的“三融合、四阶梯、六协同”的草原生态修复学研究生培养新范式。该范式以“课程+科研+实践”三融合为育人引擎,打破了三者间的传统壁垒;以“知识-能力-素质-情怀”四阶梯递进为育人路径,确保了学生成长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并以“党政产学研用”六方协同为育人保障,汇聚了广泛的社会资源与力量,共同支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这一体系从根本上重塑了草原生态修复领域人才培养生态,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成果育人成效显著,近年来,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多人,90%以上的毕业生入职草原生态修复相关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草原生态修复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工作,成为推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事业的中坚力量。该育人模式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解决的三个教学问题:
(1)非草学专业生源融合困难,拔尖人才素养与需求错位。全国草学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非草学背景生源比例较高、草学专业认知模糊、核心知识体系欠缺、野外实践技能匮乏等共性问题,显著增加了高层次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难度,不利于研究生在专业本领、国际视野、工匠精神、三农情怀、生态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塑造。
(2)理论学习与产业实践脱节,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全国草原生态修复方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育人平台少,研究生难以把课堂知识应用于草原生态修复实践,无法有效践行“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以创新理论推动实践”的育人理念,更难以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价值追求。
(3)多元育人主体协同不畅,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效能低下。长期以来,涉草高校和科研院所草原生态修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普遍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党、政、企、产、学、研”多元育人主体协同路径不畅,导致科研成果落地难、转化慢、贡献小,不利于草学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和自我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