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总结

一、背景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草原作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修复与保护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稳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仍然脆弱,退化草原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亟需培养一大批具备三农情怀深、生态文明理念牢、国际视野广、理论实践结合好的创新拔尖人才,为草原生态保护与草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现状分析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草原生态修复领域人才的培养现状,我们发现存在三个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1. 非草学专业生源融合困难,拔尖人才素养与需求错位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学研究生生源背景日趋多元,环境科学、地理学、新闻学等专业的跨考生源较多。以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近五年研究生生源统计为例,跨专业生源比例达到45%以上,其中与草学完全无关的生源占28%。这一方面促进了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专业适应的严峻挑战。非草学背景研究生普遍存在专业认知模糊、核心知识体系不完整、野外实践技能匮乏等问题。这种生源结构特点显著增加了教学难度,制约了传统教学模式效能,不利于研究生在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工匠精神、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塑造。

2.理论学习与产业实践脱节,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传统的课堂-实验室单向培养模式,导致研究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草原生态修复实践有效结合。具体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平台缺乏,学生接触真实生态修复场景的机会有限;二是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前沿技术和工程实践案例融入不足;三是评价体系偏重学术成果,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权重偏低。这种脱节使得研究生难以践行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以创新理论推动实践的育人理念,更难以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价值追求。

3.多元育人主体协同不畅,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效能低下

草原生态修复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然而,长期以来,各主体间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党、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路径不健全,合作深度不够,资源共享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落地难、转化慢、贡献小。这种协同机制的缺失,不仅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也不利于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 改革思路与理论框架

本项目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秉承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立足草原生态修复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确立了价值引领、能力为重、扎根实践的培养理念:以立德树人贯穿全过程,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培养学生深厚的三农情怀和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注重知识转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素质,使学生具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过硬本领;坚持打破校园围墙,将人才培养主战场延伸至草原生态修复一线,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基于十年探索实践,我们系统构建了三融合引擎、四阶梯路径、六协同保障的草原生态修复学研究生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新体系(图1)。该体系以课程、科研、实践三融合为驱动引擎,通过三大要素的深度渗透与有机融合,为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动力;以知识、能力、素质、情怀四阶梯为成长路径,通过四个阶段的循序递进,确保培养过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党政产学研用六协同为运行保障,通过六方力量的协同联动,营造优良的培养环境和条件。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理念到实践的系统性创新。



1. 草原生态修复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示意图

四、改革措施

(一)构建课程+科研+实践三融合育人机制



2.“课程+科研+实践三融合育人机制

1.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创新

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构建了基础-核心-前沿三级递进的课程体系(图2)。在基础层面,为跨专业学生开设《现代草原学》等先修课程,补齐专业基础短板;在核心层面,打造《草原生态修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群,建立系统专业知识体系;在前沿层面,开设《草原生态修复学前沿》等专题课程,拓展学术视野。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依托恢复生态学线上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实践,实现从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

2.科研训练体系的优化与提升

依托林木育种与生态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草业科学内蒙古院士工作站等国家及省部级平台(图3),实施导师组+大项目+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要求每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与至少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完整经历从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到成果产出的全过程(图2)。这种全程化、系统化的科研训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内蒙古院士工作站、青海省草原改良站和内蒙古科右前旗草业科技小院

3.实践教学体系的拓展与深化

我们建立了校内基础实践-基地综合实践-一线顶岗实践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图2)。在校内,强化实验教学和模拟训练;在基地,依托内蒙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青海省草原改良试验站高寒草地生态定位观测站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为期2-3个月的综合实训;组织研究生直接参与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图4)。十多年来,研究生累计参与全国15个省区的重大生态工程项目28,真正实现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4. 研究生在野外开展实践活动

(二) 创建知识-能力-素质-情怀四阶梯育人路径



5. “知识-能力-素质-情怀四阶梯育人路径

1.知识奠基阶段(第一学年)

重点解决跨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的问题(图5)。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基础实验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草原生态修复知识体系。针对不同背景学生实施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学业导师跟踪指导机制,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

2. 能力提升阶段(第二学年)

以科研项目和实践任务为载体,系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图5)。通过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Experiment)、探索验证(Examination)、开拓创新(Exploration)、分析评价(Explanation)、推广示范(Extension)等“5E”核心能力。建立能力成长档案,实现对能力培养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和质量保障。

3.素质拓展阶段(第三学年上学期)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图5)。将德、智、体、美和劳有机融入培养全过程,实施综合素质提升计划,要求每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3次以上综合素质拓展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审美素养和劳动观念。

4.情怀升华阶段(全过程)

将情怀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图5)。通过开设草原文化与生态文明系列讲座、组织植此青绿社会实践(获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绿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转发,图6)、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先锋评选等活动,培养学生学草、知草、懂草、爱草的专业情怀和把论文写在草地上,成果送进千万家的使命担当。





6. 植此青绿团队在西藏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并获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报道

(三) 构筑党政产学研用六方协同保障机制



7. “党政产学研用六方协同保障机制

1.党建引领,把牢政治方向

成立草原生态修复研究生培养临时党支部,将支部建在项目上、建在基地里(图78)。定期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专题组织生活会,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由党员教授担任科研团队和实践基地负责人,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8. 野外临时党小组

2.政府协作,对接战略需求

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政策导向(图7)。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建立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生态建设需求紧密结合。十年来,与8个省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

3.产业对接,服务行业发展

与国内重点草业企业共建产业导师库,聘请16行业专家担任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图7)。建立企业出题、师生解题的协同创新模式,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设立草原生态修复创新创业基金,支持研究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

4.科研协同,推动交叉融合

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图7)。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鼓励研究生在交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定期举办草原生态修复跨学科学术沙龙,促进不同学科学术交流。

5.教学创新,提升培养质量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测评,根据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图7)。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开展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6.应用导向,促进成果转化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研究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图7)。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中试基地示范园区,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设立社会服务贡献奖,激励研究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

五、实施成效与应用推广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经过五年的实践,本成果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学术创新及实践能力大幅增强

近十年来,培养的硕博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包括Nature正刊论文、NatureScienceCell子刊论文10余篇);出版《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模式》《中国草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专著3部;获批专利3;获国家领导人批示3个,获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表1),获批3个省部级科技(育人)平台。

1 代表性教学科技获奖情况



2.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在毕业生中,3人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2人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由学生主导的植此青绿——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技术引领者项目,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超过90%的毕业生进入草原生态修复相关的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草原生态修复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达98%以上,普遍认为他们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

(二)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本成果的实施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显著推动了草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北京林业大学草学学科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前三,学科整体实力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示范推广效应显著



8. 项目实施情况

1. 校内辐射应用

本成果已在北京林业大学草学一级学科下的草原学、牧草学、草坪学、草地保护学和草业经营学等所有二级学科推广应用,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示范样板。

2.国内广泛借鉴

成果经验已被全国涉草高校借鉴采纳,用于指导本校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有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盟林草工作站14所高校、行业部门和基础单位来校交流学习人才培养经验(见附件1)。比如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通过引入本培养体系,重点打造荒漠草地修复与绿洲牧业系统育人方向,建立了天山草原生态观测站、伊犁草种资源圃等实践平台,为边疆地区草地生态保护与草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3.国际影响初步显现

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自然资源系建立合作关系,项目核心教学案例被纳入全球环境类课程案例教学网络平台(www.conservationbridge.org),面向全球师生开放共享。成果的研究案例已被国际山地中心(ICIMOD)选为草原生态最佳恢复案例,在环喜马拉雅地区推广,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使用与好评。项目团队负责人多次在恢复退化草原以防治干旱地区荒漠化国际草地生态会议:气候变化与适应等重要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介绍中国草原生态修复人才培养经验,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推向世界,提升了我国在草原生态修复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六、 总结与展望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本项目成功构建了产教研深度融合的草原生态修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中的三个核心矛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示范推广效果明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林方案。本成果的创新实践,不仅为草原生态修复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成功范例,也为我国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必将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建设智慧教学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二是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三是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