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创新驱动、敏捷迭代:新农科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成果取得的背景

(一)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科技强国的核心力量,更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显得尤为迫切。这就要求各高校要积极打破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攻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题,不断强化薄弱环节,确保人才培养链完整且高效。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代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涉林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把培养“一顶一”能在世界掰赢手腕的涉林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综合改革重要目标。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传统涉林人才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亟需涉林高校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前沿场景有组织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增强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高度适应性,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三)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育人生态封闭单一、知识体系陈旧、协同机制僵化困境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新形势与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我国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普遍面临三大困境。一是育人生态略显封闭落后,面向前沿一线不足,涉林人才培养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林草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不够适配,亟须解决综合实战能力不强的难题。二是育人体系更新迭代不快,跨界交叉融合不够,涉林人才培养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新任务不够适配,亟须解决学习动态适配不足的难题。三是育人机制相对固化僵化,资源要素循环不畅,涉林人才培养与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育人机制重建的新要求不够适配,亟须解决多方协同效能不高的难题。

 

二、成果简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培养造就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素质人才是涉林高校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从2013年到2018年,涉林高校聚焦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探索。2018年12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北京林业大学牵头组织汇聚全国49所涉林涉草院校、科研院所发布《新林科共识》,形成了新时代涉林人才培养的总体架构

在此基础上,北京林业大学与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度聚焦绿色原始创新、绿色科技前沿、绿色未来产业需求,围绕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创新驱动、敏捷迭代”的新理念,一体化推动育人“生态重塑-体系重构-机制重建”改革,形成了新时代涉林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新模式,“超常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涉林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1.png

图1:新时代涉林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新模式

12年来,3所高校通过重塑“面向前沿、场景驱动”新生态,以时空的极大拓宽丰富增强了学生综合实战能力;通过重构“自主培养、内涵提升”新体系,以载体的快速更新迭代保证了学习动态适配;通过重建“跨界融合、多方协同”新机制,以资源的重新组合提高了人才培养效能,特别是,将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东北黑土区、华北土石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前沿命题”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具体选题”,促进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高度适配,实现与“卡脖子”技术和未来绿色产业的超前比配,有效增强了涉林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三所高校人才培养质效显著提升,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勉励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国农林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制定形成涉林专业人才培养国家标准,涉林专业认证“中国标准”,率先试点完成服务国家战略三级专业认证,典型经验被教育部高度肯定,央视、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举办六届全国林业院校校长论坛,面向74所涉林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相关科研教育机构进行成果推广,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聚焦育人生态封闭单一、知识体系陈旧、协同机制僵化三大痛点问题,本成果创新性提出以“创新驱动、敏捷迭代”为理念,一体化推动育人“生态重塑-体系重构-机制重建”改革,推动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从“知识灌输”向“能力重构”,从“静态稳定”向“动态适配”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图片2.png

图2:以“创新驱动、敏捷迭代”理念引领育人“生态重塑-体系重构-机制重建”改革

(一)创设“面向前沿、场景驱动”新生态,打破常规提升人才培养创新力

1.打造“学校基础场—社会实践场—国家战略场”三级联动泛在课堂。推动实验、实训、实战一体化,创新能力、创业实力双强化,将课堂延伸到以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0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组成的学校基础场,遍布青藏高原和三北生态脆弱地区的6个国家级和30余个省部级野外台站、1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组成的社会实践场,“三北”工程、雅下工程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组成的国家战略场,创设“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在服务中育人”的真实场景。

2.建立“绿色原始创新—绿色科技前沿—绿色未来产业”三维协同前沿高地。推动主持的97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0余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和100余项国家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转化为支撑人才培养的“项目超市”,并依托由3个未来技术学院、5个现代产业学院、3个创新创业学院构成的政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培养特区,开展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

3.构筑“合作办学—创新联盟—国际会议”三位一体国际赛道。通过开办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组建候鸟迁飞、中俄林业、丝绸之路3大创新联盟,搭建全球生态治理(南森)大会、海南国际学院、上合组织农技交流基地等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

(二)打造“自主培养、内涵提升”新体系,打破边界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

1.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育人体系。系统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育人体系,北林牵头编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讲义》并引领推动全国41所高校开展试讲,东林设置彰显学校特色的“5+X+1”思政元素实现矩阵,西农开展“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把爱林知林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打造九大国家优势专业集群。面向绿色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深化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传统专业迭代建设新产业新业态专业10个,新增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等战略性新专业15个,依托8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构建脆弱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人居生态环境营建、林业高端装备智造等9大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制定国家涉林专业质量建设标准和三级认证标准,全面提升涉林专业建设水平。

3.建构“山水林田湖草沙”自主知识体系。依托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动物及林草水类学科协作组,推动28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共建共享共用582个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和素质图谱,打造“涉林高校-林科院-林业出版社”编研出版共同体,产出170余种涉林专业核心教材及数智化资源。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开发出版反映最新绿色科技成果的19部战略性新兴领域新形态教材及配套数字教学资源355个。

4. 建立起“前沿信息捕捉交叉内容筛选知识体系重构教学资源转化”教学内容快速迭代机制。统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打造以“生态中国”通识大课为前沿课程群,推动“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校内跨年级跨专业选修(北林近五年1.2万人次)。推动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业工程等传统特色优势专业与前沿新兴专业联合开设双学士学位,开办自然教育等辅修学士、微专业,跨校联合开展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前沿系统交叉的知识供给。

5.推进“人工智能+”未来学习模式改革。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打造模拟生态系统、模拟碳汇交易市场等各级各类“数字孪生教学平台”,开发“智林平台”等智能助教,为学生学习提供分析“画像”,为学生提供自主、互动、合作学习空间。

(三)完善“跨界融合、多方协同”新机制,打破壁垒提升人才培养协同力

1.建立创新共同体。统筹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用好科创、科普和科协三种科教力量和政府、企业、社会三种产教资源,与“一部六院”等科研院所、花乡花木等百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政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的创新共同体,设立“生态环境菁英班”“产教融合实验班”。

2.建立教研共同体。以11个国家虚拟教研室和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等为依托,建设教研共同体,实现资源大规模共建共享。

3.建立质量共同体。以教指委、专家工作组等方式,汇聚政、校、所、企等不同主体参与专业类国标和三级认证标准制定,以评促强。

 

四、成果的创新点

(一)以面向未来入手,首提“创新驱动、敏捷迭代”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聚焦亟待破解的综合实战能力不强、学习动态适配不足、要素协同效能不高难题,以创新驱动“生态重塑-体系重构-机制重建”,打通学校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育人主体之间的壁垒,构建交叉融合“立交桥”,以“知识”的敏捷迭代实现“能力”的动态适配,让拔尖创新学生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重大转变。

(二)以系统改革增效,创设“三位一体、深度耦合”涉林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面向综合实战能力提升,将“重大生态工程、绿色产业前沿、科研发现突破”等作为核心育人场景,将创新贯穿“知识传授-思维培养-方法训练”全过程;面向学习动态适配提升,跨学科重构了课程、教材、师资与实践体系,以“及时响应-持续优化-反馈闭环”进行敏捷迭代;面向要素协同效能提升,打造了能够有效调动和整合校内外多元资源的创新共同体、教研共同体和质量共同体,以人事制度“旋转门”推动跨校、校企、校所互聘,实现了模式改革从“环节要素”向“系统集成”的重大跨越。

(三)以突破常规破题,开拓“前沿命题、育人选题”涉林拔尖创新人才新赛道。以“梁希班”“成栋班”“菁英班”“实验班”等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将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东北黑土区、华北土石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前沿命题”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具体选题”,建立“大一萌芽探索-大二进阶探究-大三挑战项目-大四本研贯通”分段渐进实践路径,主动将课堂延伸到由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平台组成的学校基础场,由省部级及以上野外台站和行业龙头企业组成的社会实践场和由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组成的国家战略场,让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前沿一线的实践创新中拔尖,弘扬涉林高校“把精彩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优良育人传统,实现从“标准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转向“超常规培育创新引领者”的重大跃升。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本成果多年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影响力广泛,推广应用效果突出。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勉励,获得国务院原副总理孙春兰等国家领导人指示批示,教育部怀进鹏同志、陈宝生同志等领导到校考察对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给予充分肯定。

(一)育人理念得到广泛认可,辐射带动新农科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驱动、敏捷迭代”育人理念成为涉林高校育人名片。北林获批教育部“探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快速迭代机制”综合改革试点,牵头编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讲义”并组织全国相关高校试讲。3所高校面向脆弱生态地区系统构建9个学科专业集群,制定高等农林教育“中国标准”,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模式”生动案例。

(二)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培养目标有效达成,近年来深造率持续上升(2024年为54.46%),用人单位总体评价高,平均满意度达98.37%。近5年学生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数量大幅增长,各级奖项1354项,特别是,获得“挑战杯”特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5项。学生在《Nature》《Cell》等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初雯雯等为代表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学生在北京冬奥会等“国之大事”中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涉林专业毕业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比例超45%,越来越多学子加入“三北”等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中,培养出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全国先进工作者康绍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鹿振等一大批扎根生态文明建设一线杰出校友。

(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构建起中国自主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全链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科专业体系,新增15个国家战略急需紧缺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87个。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迭代升级,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33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建设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获批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重点教材研究基地,建设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建设团队1支,建成19部绿色环保领域核心教材,获全国教材建设奖5项,新形态教材、在线开放课程和案例库被全国农林院校选用,受益师生数万人。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新增国家教学名师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支。牵头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1个。

(四)示范辐射效应广泛显现,受到教育部领导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新农科涉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高校高度认可,依托全国新农科中心向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推广应用,在新农科建设等全国性会议交流36次,教育部简报及网站刊发20次,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范式,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30余所高校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