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创新科教融汇模式,搭建科研与教学转化枢纽

    针对“科研资源难以转化为教学载体”核心问题,构建了“真题拆解-梯度实践-双向反哺”科教融汇模式,将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拆解为适配本科生认知与能力水平的“科研小课题”,依托多学院联合构建的跨院共享育人平台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举措,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可实践科研路径,培养了拔尖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国际视野、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科研成果又能为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循环。
    (2)推进数智赋能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与实践局限

    聚焦“数智技术与专业脱节、学生跨学科能力薄弱”问题,从课程、模式、应用三方面整合:一是打造跨学科数智课程集群,以“新工科”“新农科”为导向,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入专业课核心教学环节,打造了多个数智融合专业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编写了国内第一部智慧林业学教材《智慧林业学》;二是创新“理-虚-实”深度联动教学模式,理论端依托信息化专业课程,嵌入AI学情分析模块,实时捕捉学生理论学习情况,虚拟端针对生物学、环境科学中难复刻、高风险的实践内容,开发1:1高仿真专业场景实验平台,实现“抽象知识具象化”;三是指导不同学科学生共同参与课题,利用各学科专业知识及数智技术破解跨科学难题,如开发古树保护智慧系统、动物探测雷达,提升学生多学科交叉能力,实践数智技术在专业领域深度应用。

    (3)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保证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全流程培育机制不健全,选拔评价相对单一”难题,构建了“申请-考核-动态筛选”评价体系与全程滚动分流机制。一方面制定“思政+能力+实践”三维指标与“三阶递进”标准,大一侧重课程成绩与创新实验室表现,大二大三聚焦科研训练成果及大创、竞赛参与度,大四关注成果产出;二是依托智能学生画像系统实时采集数据,打破静态选拔局限;三是严格执行滚动分流机制,达标者继续享受拔尖培养资源,未达标者依规退出,同时通过年度筛选补充新的优秀学生,确保队伍始终维持拔尖水平,真正实现“入选即拔尖、在校保拔尖”。

    (4)创立“分阶导师制”模式,匹配学生成长全周期需求

    为解决“个性化指导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维成长需求”痛点,构建了“分阶段、重个性、强对接”分阶导师制:大一配“学术领航导师”,通过科研小课题指导融合思政元素,帮学生筑牢知识根基、建立学术认知;大二大三搭“科研实践导师”,链接国家级科研项目、实践平台与国际合作交流,锤炼科研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强化拔尖优势;大四设“生涯规划导师”,保研精准对接顶尖院校资源,就业解析国家重点单位需求,引导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精准契合,确保毕业时仍保持拔尖竞争力。本模式突破传统导师制“一刀切”局限,实现导师指导与学生能力及需求动态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