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围绕培养生态文明法治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提出并实施了“一核两翼 三体系 ”的系统改革,有效破解了传统法学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脱节、教学 模式单一化、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突出问题,形成有实效、可推广的生态法学教 育模式。

一、以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为鲜明导向,重塑课程新体系。紧扣“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 ”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学核心,构建以环 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林业草原法治为核心的特色课程群,涵盖《环境法学》《国 际环境法》《海洋法》等生态法治课程,占卓越实验班课程总量的15%,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特色的深度融合,明确学生生态法治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二、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有力支撑,构建育人新平台。推行分类培养机 制,开设生态文明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实施“双导师制 ”与个性化教学,强化 生态法治与国际法治交叉培养。推动新文科信息化融合,联合信息学院共建“ 然语言处理与智慧法学 ”微专业,开设《生态诉讼与司法智能化应用》等课程, 采用混合式教学,引入法律文本智能分析系统和大数据检索平台,让学生掌握生 态案件证据链智能梳理、类案推送等数字化技能。

三、以强化学生实战能力为重要抓手,打造实践新体系。构建“法律诊所— 模拟法庭—多层级实习基地 ”实践体系,与最高检、 国家林草局等共建 20 余家 实习基地,安排不少于 3 个月专业实习,学生可深度参与生态公益诉讼案件办 理、林草执法检查等工作;开设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实训课程,组织学生参与 全国农林高校未来农业律师大赛、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等赛事并斩获佳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如将环境公益诉讼机制、林权纠纷解决经验开发为模 拟法庭素材,实现“科研—教学—实践 ”联动,提升学生生态法治实务能力。

四、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创新动能,打造育人新生态。实施“双轮驱动 师资能力提升模式,引进生态环境方向的优秀博士人才优化队伍,鼓励教师到国 家部委、司法系统、林草部门挂职和访学,形成学术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师资结 构;打造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林草法治研究中心、生态法研究中心、国有林 场研究所四大科研平台,以四大平台为核心载体,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 项、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深度参与《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30 余部生态法律法规修订,提交的立法建议多次获全国人大采纳,构建师资队伍建 设与科研能力提升的联动机制,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应用,为生态法治教学提 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