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一核三塑,五力贯通”林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 成果简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深刻揭示了林草事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在此背景下,培养能够肩负起新时代使命的林学领域拔尖创新领军人才,已成为高等农林教育的紧迫任务和核心课题。

成果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依托林学“双一流”建设学科、5所合作高校的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特色“创新实验班”等雄厚基础,在一支由沈国舫、王明庥、朱之悌、尹伟伦、曹福亮、Brent Euan Clothier等6位院士领衔,6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及20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组成的杰出师资队伍引领下,历经25年潜心研究与不懈实践,成功构建并完善了“一核三塑,五力贯通”林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模式”),有效培养了一大批扎根林业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拔尖创新领军人才。

该“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一核”),旨在培养兼具深厚家国情怀、扎实学识功底、卓越创新思维和全面综合素质的新时代林学拔尖创新领军人才。为实现此目标,系统构建了“塑魂、塑能、塑翼”的“三塑”协同育人机制:(1)“塑魂”,将价值引领有机融入专业课堂。 创新打造了“五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品牌,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并建成了6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2)“塑能”,将专业学习、专业实践和多维综合能力提升贯穿全程。打造了“双导三环”理论教学、“青山砺剑”实习矩阵、“五林五青”社会育人平台等3个特色教学模块,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建成了2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含第三批公示),为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3)“塑翼”,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作为高阶目标。通过“创新实验班”差异化培养、导师制前置、本研贯通培养、与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联合办学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体验创新过程、开展创业实践提供全方位支持。在该机制激励下,学生积极参与高水平学术研究,近4年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58项、社会实践项目109项、在“互联网+”等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91项,展现了卓越的创新活力与实践能力。

通过“三塑”机制的协同发力,将培养学生政治力、创新力、意志力、共情力、领导力这五大核心能力(“五力”)有机贯通于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各环节,形成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探索、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实现了林学领域拔尖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解决三大教学问题:

①价值塑造“有机融入难”: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机械生硬,导致学生专业认同感、服务国家战略使命感不强。

②能力培养“系统落实难”:教学实践环节与多维能力培养缺乏系统设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呈现碎片化。

③创新动力“深度激发难”: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深度不足,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有效引导和深度激励。

成果在50多所涉林院校推广应用;2名教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林和南林林学专业建成服务国家战略专业,6个专业通过国家级一流专业认证;培养出北京延庆副区长胡巧立、感动中国人物蒋飞飞等为代表的一批人才;获教育部宣传和《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图片1.png

图1 “一核三塑,五力贯通”林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 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方法

(一) 破解价值塑造有机融入难:创新“五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育人方式

1.创立核心品牌,构建育人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树情怀、立使命、培修养”为目标,创新“五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教学方式。通过建立专项工作室、组建高水平跨学科教学团队、制定包含12项核心指标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等举措,系统化推进此项工作,成功建成6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价值塑造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与师资保障。

2.建设资源库群,丰富育人素材: 系统性建设了六大教学资源库,包括: “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库”(50+案例)、“林业典范案例库”(100+案例)、 “林人榜样视频库”(30+部)、“科研反哺教学案例库”(120+案例)、 “云实习平台案例库”(230+案例)以及紧跟时代脉搏的“自媒体文库”。这些资源库为“五分钟林思考”提供了优质供给。

3.形成四维模式,实现有机融合: 基于上述实践,形成了“责任引领使命担当-榜样引领林学情怀-实践引领社会育人-舆论引领品德修养”四维一体的思政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将价值塑造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时代使命感。

(二) 破解能力培养系统落实难”:创建“五力贯通”教学与能力培养方式

1.优化培养方案,明确“五力”导向:以培养学生“五力”为明确导向,全面修订和优化了“目标导引式”人才培养方案,使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

2.打造三大模块,系统集成“五力”:

“双导三环”理论教学模块: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国家级及省部级“一流课程”50余门,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课程25门(累计开课217次,平均选课人数达950余人/次),主编出版各类教材20部。构建了以MOOC资源与教师引导为主线,线上自学、翻转课堂、自主拓展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的“双导三环”理论教学新形态,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赋能式”实习课程矩阵模块强化从专业认知、核心课程、综合实训到劳动教育的全链条实习环节,构建了学分占比超过27%的“青山砺剑”实习矩阵。联合多所高校成立“全国林科实践教学联盟”,实现了优质实习资源的跨校共享与协同育人,极大地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

“五林五青”社会实践育人模块:设计并实施了“五林”(林情怀、林榜样、林思考、林示范、林认知)与“五青”(青松、青宁、青苗、青葱、青蓝等计划)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将育人场域从校园延伸至山河林田,显著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理解民生的共情能力。

图片2.png

图2.“一核三塑  五力贯通”林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实现能力贯通:通过上述三大模块的集成化设计与实施,系统性地将“五力”培养落到实处:课程思政筑牢“政治力”,头脑风暴、命题研讨等课堂形式激发“创新力”,“青山砺剑”艰苦实习磨砺“意志力”,社会实践深化“共情力”,团队项目与科研小组锻炼“领导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硬核竞争力。

 

(三) 破解创新动力深度激发难”:构建“本研贯通、赛教融合”科研创新赋能方式

1.组建实验班联合体,搭建高端平台:打造了涵盖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实验班”、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成栋班”、浙江农林大学“新农科求真实验班”、福建农林大学“严家显创新班”的林学领域“创新实验班联合体”,实现了优质师资、课程、科研平台的资源共享与协同联动,为拔尖学生提供了高起点育人环境。

2.推行导师制前置,实现早进团队:创新实施“导师制前置”机制,推动本科生低年级阶段即可进入导师课题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实现“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显著前置了科研训练周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思维。

3.深化赛教融合,形成良性循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了“以赛促创、以创促学、以学促研”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竞赛作品和创业项目,在实践中锤炼创新能力。

4.接入国家战略平台,激活创新内驱力:支持学生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平台参与前沿研究,使其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实践中感受使命召唤,从而全面激活创新内驱力,实现创新力高端提升。

综上,本成果通过“五分钟林思考+五力培养+五个创新实验班”三位一体的方法体系,系统性地解决了三大教学难题,构成了“一核三塑,五力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坚实方法论基础。

 

三、 成果的创新点

(1)创新“五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实现“春雨式”育人。以树情怀、立使命、培修养为目标,首创以“五分钟林思考”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并拓展为广谱型课程思政“三招”。建成包括6位院士、6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杰出师资队伍;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制定12个指标的课程思政团队建设标准,出版专著1部,在“新华思政”等平台广为推广。模式真正做到思政教育如春雨般浸润人心。

(2)创建“五力贯通”能力培养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与综合素质培养同频合力。系统提出以政治力、创新力、意志力、共情力、领导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五力”培养模型。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双导三环”理论教学、“赋能式”实习课程矩阵、“五林五青”社会育人等三大综合育人模块,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24门(含第三批公示),建立全国林科实践教学联盟,形成“目标—方法—评价”闭环系统。该方式将能力培养具象化、模块化、贯通化,有效支撑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

(3)构建“本研贯通、赛教融合”科研创新方式,实现创新力高端提升。形成5校创新实验班联合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科研协同育人。创新建立“导师制前置化”机制,推动本科生早进课题、团队、实验室。通过深度融合大创项目、“互联网+”竞赛等科创活动,形成“以赛促创、以创促学”的良性循环。该方式将科研训练贯穿本科全程,推动学生创新力高端提升。

本成果通过理念、机制与方式的系统创新,为新时代林学领域拔尖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完整创新模式。

 

四、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 应用范围广泛,示范辐射效应显著

成果获高度认可,通过教育部课程虚拟教研室等平台,在国家开放大学等非林高校和50余所涉林高校推广应用;通过全国及北京市教学研讨会、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新华思政”等渠道,成果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100余所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广谱型课程思政“三招”在非林高校得到应用;《昆虫十大优秀品格》《森林自然教育之八大感知》等案例课程被转化为多所中小学科普校本课程,拓展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二)  人才培养成效卓著,支撑专业建设跨越发展

专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获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中宣部“时代楷模”、中国生态文明奖、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多个荣誉称号;北林、南林林学专业获得“服务国家战略专业”认证,6个通过首批农学门类国家级一流专业认证;申报获批经济林、智慧林业2个新专业;获批6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1个;建立了覆盖全国涉林高校的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的高水平教学组织,引领全国林学专业教学;获批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大学生提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平台;建成20位国家级人才的杰出师资队伍,新增尹伟伦、曹福亮2位本校本科培养的林学领域院士;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24门;主编各级规划教材20余部;建成大学MOOC 25门,开课217次,平均选课人数950余人/次;建设课程思政“六库”,积累案例500余项。

学生培养质量与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 近四年来,毕业生发展质量优异,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本科生平均升学率高达61.8%,在林业及相关领域就业比例超过80%,体现了毕业生服务主战场的坚定选择。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同步提升,获各级教学奖励90多项。4年来,承担各级教改项目72项,发表教改论文147篇,主编规划教材20余部;大学生升学率平均高达61.8%,在林业及相关领域就业比例超过80%;在“互联网+”、挑战杯、“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等重大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奖91项;涌现出北京延庆副区长胡巧立、“感动中国人物”森林扑火勇士蒋飞飞、新疆昌吉牧业村第一书记买勒依·布勒克等一批扎根基层、服务林业、奉献国家的优秀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社会满意度持续提高。

(三) 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获得媒体高度关注

成果受到教育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电视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30余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五分钟林思考”等理念与模式已成为林业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符号,并已被中国国家开放大学等非农林院校应用。

本成果通过多年实践验证,已成为一套理念先进、体系完整、操作性强、可复制推广的新时代林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教育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