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育人成效显著,杰出人才辈出

成果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学生主动投身西部、基层等艰苦地区工作的比例显著提升,培养出包括“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党员标兵”等荣誉获得者在内的一批杰出人才。在校生75%以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00%参与实践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竞赛奖励113项,毕业生本专业深造率达71.8%。根据对毕业生的长期跟踪调研,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支撑一流专业与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通过FORCE育人模式的系统实施,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跨域式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专业于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连续两轮(第四轮、第五轮)支撑林学在双一流评估中获评A+;2022年,该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实现历史性突破。成果支撑制定了《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水土保持部分),被全国水土保持领域19所高校采纳应用,并在全国新农科教改实践交流会展示推广。获评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持续排名前列,为新农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建成高水平教学资源体系,形成可推广成果包

成果在核心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突破:7人次获评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思政名师等称号,建成名师引领的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北京市课程思政名师团队;建设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及人工智能示范课等21门次;出版国家及省部级教材10余部;获省部级教改项目、思政案例、教学竞赛奖等29项。建设了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虚拟教研室、北京市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成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26个、实践基地27个,形成覆盖全国的科教融合实践网络,构建了系统化、可移植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

(4)示范辐射效应广泛,引领专业改革发展

    教学模式规范了本科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为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模板,通过虚拟教研室与资源共享机制,在全国辐射推广。近五年开展全国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400余人,组织全国人才和论坛培训5000余人;国家级一流课程与MOOC选课总人数达5万余人次,优秀教材年均发行4000余册。组织学生参加青藏科考、海河流域“23.7”特大洪水灾害调查等重大社会实践活动,多项咨询报告获省级领导批示或被地方政府采纳。改革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报道40余次,学生参与"生态文明讲师团"获国家最高领导人勉励,荒漠化防治成效得到时任副总理高度肯定。依托实践平台开展科普教育超百万人次,示范引领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