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紧扣新农科人才培养核心需求,围绕FORCE育人体系,构建“课程重构-教学创新-平台支撑-机制贯通”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系统,形成“知识构建-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完整育人链条。

(1)课程体系“三维重构”法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与工农学科融合理念,从三个维度重构教学体系:①价值引领层:以“榜样引领、案例浸润、实景体验”推动红色精神与绿色发展融合,通过行业楷模进课堂、建设省部级思政案例、建成国家级科学家精神基地等途径,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②模块架构层:设“水土气生力”五大专业基础模块,配套11门核心课程,依托20余个跨模块综合实验,强化力学知识与新农科融合;③内容创新层:解构传统工业力学框架,融合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等农林学科前沿,创建“生态水力学”“土壤侵蚀动力学”等交叉模块,搭建250余个真实生态工程案例库,推动课程内容从工业范式向生态范式转变。

(2)科教融合与智慧教学协同推进法

建立“科研驱动、智能赋能”双轮驱动范式:①科教融合:推行“学生进团队、项目进课堂”双向机制,将国家级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75%以上本科生参与科研,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启发科研”良性循环;②智慧教学:构建“虚拟仿真+AI课程+数字教材”智慧教学体系,虚拟仿真实现10余类复杂侵蚀现象的力学驱动模拟;建设4门AI课程与3部新形态数字教材,提供个性化与智慧化学习;③教学实施:采用“线上自主探究+线下研讨实践”混合模式,依托国家级混合式一流课程与6门中国MOOC,形成“科研导入-仿真探究-实践验证”闭环,协同提升科研素养、工程能力与创新思维。

(3)教学平台“四维联动”支撑法

构建四维平台协同支撑体系:①虚拟仿真平台:集成数字流域、生态力学模拟等系统,动态解析与预测复杂过程;②野外实践平台:依托26个国家/省部级台站和27个教学实践基地,建成覆盖我国黄土高原、西北风沙区、西南高山峡谷区等主要生态脆弱区的实境教学网络;③智慧教学平台:融合在线课程与智能管理系统,支持混合式教学与个性化学习;④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全国首个水土保持虚拟教研室等载体,向19所高校开放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跨校共建共享。四大平台有机联通,构筑“虚拟-实境-线上-共享”协同育人空间。

(4)育人机制“产教贯通”法

    聚焦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通过两大核心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实践转化:①路径贯通:构建“科研项目-课程实践-产业应用”三级递进路径,将生态治理需求转化为毕业设计和实训任务,本科生100%参与实践,形成知识建构-价值创造链条;②机制协同:建立校企地“共建基地、共定标准、共评成效”机制,依托联合实验室与实践基地,聘请行业导师实施双导师制,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毕业生赴生态治理一线就业比例显著提升,优秀毕业生张骅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