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课程体系重构——强化前沿交叉能力
    构建了以林业工程核心课程为基础,融合生物质与化学、生物、环境、能源等学科前沿,覆盖通识、基础、专业实践的梯度化课程体系。
    在强化专业基础的同时,增强实训及项目实践比重,拓展学生的工程视野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重点开设了生物质能源科学、生物质材料前沿、工业微生物及能源材料等交叉课程,将化学、生物、环境及能源等学科前沿有机整合,强化学生在生物质材料领域的知识架构与综合素养。
    将AI辅助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等新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素养。
    将纤维素纳米材料创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离与转化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2)项目制学习——贯通产学研链条
    实施了“兴趣激发-科研训练-实战提升-成果产出”的学习模式。
构建了“材料荟”开放式实验课堂,整合学科与科研资源,累计开发了50门次专业科普、前沿讲座及专题研讨,涵盖生物质材料、纳米技术、低碳能源等热点领域。通过多元的课程设计,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潜能。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引导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科研团队,参与从“生物质优选-产品开发-工艺放大-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实践。

(3)三导师协同——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
    构建了“学术—产业—国际”三导师协同育人机制。
学术导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夯实理论基础,指导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产业导师聘自行业龙头企业,聚焦产业技术瓶颈与产品开发需求,传授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产业化项目实践;国际导师由“111”引智基地的学术大师担任,通过参与课程教学、开办前沿讲座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
三类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结构与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育人。

 (4)三级平台支撑——深化科教融合

    系统构建了“中试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实践创新平台体系。
    依托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林草科技创新联盟、24个科研团队以及65个企业实践基地,搭建生物质材料中试基地,支撑学生开展工艺与工程验证,强化成果转化能力。
    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驻企业实习实践,提升其对技术体系、生产管理与市场需求的认知。
    以2个“111”创新引智基地为支点,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培养前沿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