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认知、认同、践行: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育人北林模式

一、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围绕教育强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高校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尤其要在理论研究阐释、育人要素建设等方面发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贡献高校力量。

建校70余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始终坚持以培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人才为己任,聚焦“生态文明,北林何为”的时代命题,深刻认识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育人事关办学方向、事关育人根本、事关价值塑造。学校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办学实践,由校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团队,推进有组织“铸魂育人”工作。学校2008年获批“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部署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2016年与中国促进会共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2019年10月建立了全国首个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育人成果),2019年12月获批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形成了“认知、认同、践行: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育人北林模式”成果。

持续推进实践过程中,创建全国首个以“传播绿色文化,引领生态文明”为宗旨的生态文明讲师团。2022年9月,学校喜获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勉励:“希望用好所学知识,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绿色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解决的关键教学问题

本成果着力破解在铸魂育人中容易出现的“学而不知、知而不信、信而不行”困境,具体表现为3个教学问题。

(一)思想体系未能有效转化为知识体系,亟需破解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化阐释、体系化研究还有待深入,尤其是还没有将原著原文有效转化为适宜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系统知识内容”,师生难以真正把握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

(二)知识体系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亟需破解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课、专题课开设不足,能讲授概论课的教师总量远远不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效教学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系统知识内容”未能及时转换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语言”,难以提升教学实效。

(三)评价体系从单一到多元改革不到位,亟需破解检验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的难题。现有实践场域、实践项目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衔接不够紧密,用实践效度检验学生“入脑入心”评价体系尚不健全,未能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切身领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无法自觉将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总体改革思路

北京林业大学将生态文明作为立校之本、发展之基,肩负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本成果着力破解在铸魂育人中容易出现的“学而不知、知而不信、信而不行”困境,站在教师、学生2个主体角度双向发力,聚焦三个问题,推动三个转化(思想体系转化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单一评价转化为多元评价),实现“认知、认同、践行”层层递进。

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经过10余年长期探索,在认知基础、认同支撑、践行保障三方面,构建研究阐释与成果培养体系、学创新与资源建设体系、实践推进与成效评价体系,推进“全口径”“全要素”“全覆盖”铸魂育人模式创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价值观形成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组织开展学理化阐释,打造以“概论课”为核心的示范课程体系,锻造专门教学师资队伍,开发全国首部专题教学讲义等立体化资源,构建铸魂育人成效评价体系,促进铸魂育人效果持续优化。

 

图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育人“北林模式”

四、系统改革举措

    (一)夯实认知基础:构建“全口径”研究阐释与成果培育体系

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什么”“学什么”的难题,从顶层布局、学术引领、成果孵化等方面“全口径”健全知识体系。一是完善学科专业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大学章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领军人才)、人才培养理念(一核两化三强四融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注重数智化、国际化培养,强化林草专业知识传授、强化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动通专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本研融合)设立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学科,对标生态文明“五大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实施生态文明学科专业一体化布局。推进学理化研究阐释。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与中国生态促进会共建)等平台,汇聚北京大学等多校顶尖专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等,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学术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以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支撑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构建。三是提升生态文明咨政服务能力。设立生态文明智库中心,全力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高地、林草行业原创性理论成果聚集基地、党和国家用得上信得过的智库集群。编撰我国《黄河生态文明绿皮书》《国家公园绿皮书》等智库成果,提交的政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70余次,全方位支撑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草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2 “全口径”的研究阐释与成果培育体系

(二)完善认同支撑:打造“全要素”的教学创新资源建设体系

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怎么教”“怎么学”的难题,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全要素”完善教学体系。一是建设示范课程群开设全国首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课程,打造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特色的思政课程群,构建“生态中国”通识课体系。牵头实施教育部“分领域思想专题讲义教学”,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融入专业课教学,构建课程思政高阶版模式,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二是打造教研共同体。组建全国虚拟教研室,实施分领域思想进课程教材等全国性师资培训。建立“三进”教学共同体创新组织模式,推进“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集中备课、研课,形成跨校协同、教研互促的教师发展机制。三是开发教学资源。组织编写系列专门教材(林震教授参编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建成“案例-讲义—教案—课件”立体化资源库,研制专题知识图谱,以“百家讲坛”等央媒品牌为媒介丰富资源供给,增强价值引领的渗透力与共鸣度。

 

图3 “全要素”的教学创新与资源建设体系

(三)构建践行保障:健全“全覆盖”的实践推进与成效评价体系

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得好”“学得好”的难题,从实践、场域、品牌等方面实现“全覆盖”知行合一、在跟踪评价、过程评价等方面实现“全覆盖”多元评价。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持续40年开展“绿色长征”科考实践,举办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等全国性品牌活动,引导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是打造社会大课堂品牌建立覆盖全国的校外实践基地网络,建设生态文明教室、户外学校等场域,组织学生深入塞罕坝林场等生态一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立铸魂育人成效评价体系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参与社会大课堂情况作为检验“入脑入心”的重要指标,实施“认知、认同、践行”阶段性跟踪评价,通过课程考核、专题测试、问卷访谈、实践记录等方式,实现全过程、综合性、证据化评价,驱动育人模式持续优化。

 

图4 “全覆盖”的实践推进与成效评价体系

五、成果创新点

(一)率先完成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科-专业”总布局。学校将生态文明纳入大学章程,纳入人才培养总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理念,成立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学院,对标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建成全国唯一全口径对标生态文明建设的“双一流”高校。加快存量学科专业的迭代优化,在全国率先设置了生态文明建设、减碳固碳科学与工程、国家公园学等交叉学科,设立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等战略性新兴领域专业,谋划布局生态修复、生物育种等交叉复合专业,体系化构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构建了本硕博贯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学科专业调整率达到29%,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育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科-专业”支撑。

(二)率先构建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育人的教学体系。首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课”为核心,以17门思政课和100门专业课为融入渠道的“两核六支多辐射”的课程体系。打造融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等多元主体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研共同体。立足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方法,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就转化为生动案例,系统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参考讲义、课件、案例等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分领域思想专题教学,引领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在内的41所高校300余门课程用专题开展讲义推广试讲,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铸魂育人。

(三)率先建立以“实践效度”为核心尺度的思政育人评价新范式。突破传统思政教育评价中“重知轻行、重课内轻课外”的路径依赖,首创性地将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的“实践效度”作为检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的核心尺度。打造了北京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深度参与的户外学校等实践场域,通过构建融合认知程度、认同深度、践行效度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过程性跟踪手段,实现从“一时一地”到“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形成了“实践检验评价、评价驱动教学、教学促进实践”良性循环,为全国高校破解思政教育成效“测不准、评不深”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具有显著的范式引领意义。

六、工作成效及推广效果

本成果构建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育人“北林模式”,并持续更新与动态优化。“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获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勉励。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视察我校期间对铸魂育人的工作成效给予高度肯定。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系统化、结构化课程建设原则,构建“概论课”“专题课”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专题、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环境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明概论林业史与环境史专题为支撑,以草地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园林生态与环境、森林生态学等专业课程为辐射课程的“两核-六支-多辐射”示范课程体系。首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课程,面向留学生开设“Ecologica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in China”等课程,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生态中国”通识大课。“花卉分子生物学”课程黄河教授团队获全国教师创新大赛新农科一等奖第一名。打造“5分钟林思考”等课程思政品牌,建成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校获批北京市课程思政先行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完成全校3000余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从教学的“底层逻辑”上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专业课程。教育部委托牵头编写18万的“专题教学讲义”,形成20万余字“参考讲义”和10讲教学课件,在全国41所高校推广300余门课程中试用。受教育部委托筹备“生态文明大讲堂”、开发基础教育生态文明大中小一体化案例。我校教师在央视担任《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百家讲坛》等栏目主讲人,“专题课”教学相关师资培训覆盖千余人。

image.png

图5 我校课程思政“五分钟”林思考品牌

image.png

图6 我校教师获得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image.png

图7 我校教师登陆央视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研共同体成果不断涌现

构建跨学科、跨校协同机制,打造双向赋能、多维联动的教研共同体。获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为特色的北京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国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教育部哲社科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2项,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培育项目,在《人民日报》等权威报刊发表理论阐释文章200余篇,召开全国性学术论坛30余场。获批全国高校习近平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秘书处、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依托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体系建设团队打造绿色环保新兴领域核心教材19部,出版《新时代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教程》等生态文明系列教材100余部。智库专家接受央视《焦点访谈》等采访20余次,支撑央视完成《秘境之眼》系列纪录片。

image.png

图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学资源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与实践网络遍布全国

通过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绿色实践体系,形成辐射全国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与实践网络。建有遍布全国的生态文明实践基地90余个。“绿色长征”实践模式被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借鉴参与,连续40年开展绿色咨询,组织开展生态考察活动12000余次。牵头团中央指导的绿色科技创新大赛,吸引552个单位参与,参赛项目3385个。联合20所高校累计开展生态文明宣讲1000余场,覆盖700余万人次,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A4210环保实践项目获“母亲河奖”。创新生态文化表达形式,精心打造原创生态舞蹈诗《共生》,以诗意舞蹈诠释“山水林田湖草沙”,讲好生态文明“大思政课”,剧目获评北京市校园文化精品培育项目。学生投身生态建设比例不断攀升,涌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家卓越工程师”等优秀人才。

image.png


image.png

图9 深入一线开展生态文明实践

image.png

图10 中国生态文明奖

本成果还获中国生态文明奖、首都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等奖项,“大思政课”建设等育人成效获教育部专文报道11次,在全国20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