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夯实认知基础:构建“全口径”的研究阐释与成果培育体系

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什么”“学什么”的难题,从顶层布局、学术引领、成果孵化等方面“全口径”健全知识体系。一是完善学科专业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大学章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理念,设立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学科,对标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实施生态文明学科专业一体化布局。二是推进学理化研究阐释。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平台,汇聚北京大学等多校顶尖专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等,举办高层次学术论坛,以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支撑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构建。三是提升生态文明咨政服务能力。设立生态文明智库中心,向上级单位提交资政建言报告,将生态文明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发布系列绿皮书等智库成果。

(二)完善认同支撑:打造“全要素”的教学创新与资源建设体系

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怎么教”“怎么学”的难题,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全要素”完善教学体系。一是建设示范课程群。开设全国首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课程,打造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特色的思政课程群,构建“生态中国”通识课体系。牵头实施教育部“分领域思想专题讲义教学”,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融入专业课教学,构建课程思政高阶版模式,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二是打造教研共同体。组建全国虚拟教研室,实施分领域思想进课程教材等全国性师资培训。建立“三进”教学共同体创新组织模式,推进“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集中备课、研课,形成跨校协同、教研互促的教师发展机制。三是开发教学资源。组织编写系列专门教材,建成“案例-讲义—教案—课件”立体化资源库,研制专题知识图谱,以“百家讲坛”等央媒品牌为媒介丰富资源供给,增强价值引领的渗透力与共鸣度。

(三)构建践行保障:健全“全覆盖”的实践推进与成效评价体系

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得好”“学得好”的难题,从实践、场域、品牌等方面实现“全覆盖”知行合一、在跟踪评价、过程评价等方面实现“全覆盖”多元评价。一是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持续40年开展“绿色长征”科考实践,举办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等全国性品牌活动,引导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打造社会大课堂品牌。建立覆盖全国的校外实践基地网络,建设生态文明教室、户外学校等场域,组织学生深入塞罕坝林场等生态一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是建立铸魂育人成效评价体系。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参与社会大课堂情况作为检验“入脑入心”的重要指标,实施“认知、认同、践行”阶段性跟踪评价,通过课程考核、专题测试、问卷访谈、实践记录等方式,实现全过程、综合性、证据化评价,驱动育人模式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