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三端统筹:构建全链育人新体系,实现人才与产业全链条需求深度衔接。

课程设计“系统化”:构建“花卉生物育种”课程群,确保课程内容匹配产业各环节能力要求,如种业端的花卉分子生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种植端的园林花卉学、园林苗圃学、植物组织培养;产业端的商品花卉、云南花卉综合实习等课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科、教、产内在联系,聚焦“科产”融合凝练形成办学特色,以“科教”“产教”“科创”“产创”为支撑,引导学生早进科研团队、进企业、进实践一线,形成“科—教—产—创”多维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学生“懂技术、会应用、能时间”的全产业链综合能力。

教学体系“递进化”:打破传统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在每门课中构建“基础理论-花卉产业-前沿项目”递进式体系:基础理论模块融入生物大数据、AI分子预测、智慧农业等农工、农理、农文交叉内容,奠定跨学科知识基础;花卉产业模块紧扣种植端痛点,贯穿“研发-中试-推广”逻辑;前沿项目模块呼应市场端真实实践问题和科学问题需求,推动知识向能力转化,实现全链条能力衔接。

    (2)两擎驱动:以“强引擎”和“主引擎”为两翼,精准人才供给。

“强引擎”培育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梁希实验班”制定专属方案,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每届选拔园艺、园林专业10人左右,选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导师,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目标,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

“主引擎”培育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园艺-生物技术”双学位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产业课题,培养统筹资源、引领行业的综合能力。

建设覆盖育种全链条的15个虚仿实验、含25个生信软件的资源库、含116个视频的混合式教学平台。以知识、能力和问题图谱关联各类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数智化、案例化、情景化、关联化”,“一站式”学习体验服务了“项目链式三阶递进”机制。初阶依托课堂AI或生信操作,培养科研基础能力;中阶整合资源开展综合项目,训练科研思维;高阶以大创、毕设为载体,鼓励研究前沿问题,支持申报专利、培育新品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战能力。

    (3)三美铸魂:打造价值引领新机制,形成“价值引领+实践赋能”美育路径。

专业思政:以“花卉强国”建设为核心思政主线,围绕“从花卉资源大国迈向产业强国”命题,构建课程群大思政体系,将“科学思辨、推陈出新、花卉兴农”理念融入教学,通过生态文明案例、种业创新案例、身边教师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兴农价值追求。

    勤耕重读:依托本校国家花卉产业联盟、野外观测台站,搭建“企业+科技小院+边际土地”三维实践场景,秉承我校在国内首次提出的“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传统育人理念,引导学生用新品种服务种业、用新方法服务智慧育种、用新技术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在耕读教育中感知“三美”,提升产业问题解决能力,厚植“扎根农业、服务产业”素养,最终实现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