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三课联动·三实贯通·三加赋能”风景园林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背景下,风景园林肩负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使命。行业实践性突出,大量从业者在一线深度参与城乡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关于高等教育应拓展实践育人阵地,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的要求,风景园林教育亟需紧密结合真实场景,系统化构建以“大实践观”为核心的创新育人机制

教学团队依托风景园林一流学科建设,历经八年探索,创新提出“三课联动·三实贯通·三加赋能”风景园林实践育人模式

(1)“专业小课堂”紧随国家战略方向,“社会大课堂”融合知识、实训与思政,“实践广课堂”牵引、转化、共研真实项目,“三课联动”引领实践价值,从生态文明观塑造到大国工匠职业担当培养,从课堂教学到现场实践,逐层递进重塑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育人机制。

(2)“设计实课”锻造“思维-技术-工程”课程链,“建造实赛”构建全方位竞赛群,“创新实训”打通“教室-工地-运维”训练通道,“三实贯通”培养实践主线,融入多学校多学科团队,强化赛课协同,联动教室、施工现场、运维等实训环境,重构工程能力进阶教学体系。

(3)“数智化加成”大语言模型、AI生成设计、3D仿真技术,“产学研加成”政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框架,“场景群加成”三校课群、基地小院、国际实验室等场景网,“三加赋能”构建实践协同机制,整合技术资源,政校企协同助推,打造全球化、虚拟化、全过程的实践育人共享平台。

本成果联合东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课程和实训体系,形成分工互补的联合育人格局。依托IFLA、CHSLA等国内外顶级大学生赛事群。与成都市政府、北京丰台区政府深度合作,服务公园城市、花园城市建设。创设领域内唯一纳入国家级竞赛体系的花园建造主题赛事吸引21国268所高校逾2.5万学子参与。人民网、人民日报等150余家媒体报道,CCTV-17频道拍摄30分钟专题纪录片《搭建吧青春》。教学成果成为风景园林实践育人建设的典范样本,为国内外风景园林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方案。

一、背景及教学问题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背景下,风景园林肩负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助力人与自然共生内涵彰显的重要使命。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指出高等教育应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

然而,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型人才匮乏”“产教协同低效”痛点,亟需面向真实场景,系统化构建“大实践观”创新育人机制。

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三大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1)学生专业和职业价值使命感下降

学生服务家国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有淡化迹象,大量学生到非实践岗位就业,教学体系难以支撑新背景下美丽中国建设的人才需求;

(2)知识体系与实践需求匹配度不足

目前教学传授更偏重理论,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结构完整度和匹配度不足,学生“图纸表达强、落地管控弱”,难以适应行业对“通链条”人才的新需求;

(3)实践平台资源协同教学效率不高

实训机会与技术迭代相互制约,高校、企业、政府等主体实践平台未形成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本成果系统化构建小课堂、大课堂、广课堂“三课联动”、设计实课、建造实赛、创新实训“三实贯通”、数智化+产学研+场景群“三加赋能”的风景园林实践育人模式:

(1)“三课”联动,重塑新时代实践培养内涵

落实思政与实践融合培养路径,建立专业价值认同,形成“技艺报国”的职业使命感。

“小课堂”铸魂:专业课融入生态文明思想,锻造面向国家战略的顶层认知课堂;公共课以行业孟兆祯等院士前辈治学报国事迹为载体,弘扬严谨治学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学生职业认同与责任担当。

“大课堂”赋能:结合北林、东华、华南农业设计与建造课程,以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课堂,实现专业知识、实践训练与思政元素通向同行。

“广课堂”贯通:真实项目牵引,结合实地开展的花园建造项目,推动课程思政在真实场景中内化践行。

(2)“三实”贯通,锻造工程能力进阶链

推进“课程+竞赛+工作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系统性工程思维、复杂工况应对能力和全周期实践力的新时代创新人才。

“设计实课”筑基:组建跨校交叉学科教学团队,构建“设计思维-数字技术-工程实践”课程链,贯通“算法生成→虚拟仿真→实体建造”全周期,培养全链条、跨院校、跨学科耦合力。

“建造实赛”淬炼:创设全国大学生花园设计建造竞赛,依托国内外大学生竞赛,形成涵盖规划、设计、建造、植物等在内的“竞赛群”,延伸从书本到大地的实践训练。

“创新实训”验证:1:1实体搭建,训练极端气候下结构、材料、植物综合应对能力;响应国家战略与重大科研实践需求,产教融合打通“教室-工地-运维”全场景训练通道。

(3)“三加”赋能,协同实践创新平台共享

赋能“融数智-链产学-拓场景”多元化实践平台,扩充技术矩阵、政企校合作和多维场景,全方位拓展育人成效。

“数智化+风景园林”: 训练风景园林行业大语言模型,构建行业知识图谱,依托教育部首批虚拟实验室,实现课程资源云端共享。

“产学研+风景园林”:政府战略支撑,企业深度协同,高校网络推动,与政府、组织、企业等合作,结合实践热点难点共同选题,政企专家参与成果指导与点评。

“场景群+风景园林”:依托三校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提供成果落地呈现的多场景。

三、成果的创新点

本成果在人才培养理念、实课教学范式、实训育人生态层面实现协同育人创新,发展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背景下,新时代风景园林实践育人的示范路径。

(1)赓续与传承:从“使命情怀”到“守正创新”的实践培养新理念

围绕国家战略和建设发展需要,系统性迭代从传统文化到生态文明、从设计建造到数智牵引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构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教学知识框架和设计方法论,塑造使命认同、设计逻辑与工程技术相统一,专业价值观和实践创新思维双提升的“技艺报国”风景园林实践育人内涵。以建造节竞赛为载体,建立“专业教师+工匠导师+学生”知识传导模式,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数字化、可落地的构造节点,推动学生实践能力质的飞跃。

(2)革新与演绎:从“设计思维”到“智能建造”的实课教学新范式

教室内以“园林设计+数字建造”为核心,整合装配式建筑设计、人工智能、3D仿真技术等课程群。教室外通过设计竞赛、大创、社会实践等形式,延展风景园林设计教学链条。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完善“原型提炼→形式操作→建构组织→建造实操”指导流程,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的兴趣能力,夯实“从概念到落地、从创造到创新”的双轨实践能力。

(3)开放与融智:从“交叉融合”到“数智共享”的实训育人新生态

学科交叉引领“数智化加法”探索,联合多高校、多学科创新搭建共享、协同的实践育人平台,建立交叉化、个性化教学联合组织,丰富风景园林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高校、企业、工匠、政府共同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践教学平台,助推“产学研加法”迭代,拓展实训育人的深度广度。校地协同搭建实践技术创新落地教学环境。此外,推动全过程、全球化拓展“场景群加法”创新,延展教学交流、联合培养等国际化实践教学平台,邀请全球高校师生参与实训环节,持续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育人影响力。

四、应用推广成效

1全面推广“三实”多维教学模式,引领海内外高校实践课堂

学生实践能力跃升通过“三课联动·三实贯通·三加赋能”风景园林实践培养体系的全面实施,学生在复杂工程应对、跨学科协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成功孵化出30余项大创及实践项目,含7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实现数量与层级双突破。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期间,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次,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次。同时积极推动校际间团队合作与资源共享,深化院校间的教育对话与合作。

2 构建政社协同育人新范式,服务国家战略与全球推广

打造政府服务典范。通过与成都市政府、成都公园管理局、北京丰台区政府等开展深度合作,将教学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服务公园城市建设、花园城市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战场,实现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有机衔接。

竞赛级别逐级跨越衍生竞赛连续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可的唯一以花园设计为主题的全国性高校赛事。2024年该竞赛成功入选世界园艺博览会主竞赛单元,实现了从国家级到国际化赛事的重大跨越。累计吸引21国268所高校逾2.5万学子参与。

3 打造产学研融合创新通道,实现价值转化与产业赋能

国际组织和行业学会赋能深度联动国际竹藤组织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衍生打造系列城市花园场景,将花园产业带入公众日常生活,重塑竹产业链价值并拓展花卉产业边界。

依托校企平台实现成果转化。与浙江安吉竹境、成都花木中心、北京花乡花木集团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打通产学研高效转化通道,11组学生作品作为示范场景展览,形成“以教促产”造血循环。

4 创新广课程文化传播范式,千万级公众生态启蒙重塑社会价值

深度融合公众参与以花园营建活动为平台,联动举办读书季、生活美学展、跑步节、儿童速写比赛、花园摄影大赛等活动,打造“可游览的生态课堂”,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活动期间,每日接待市民近6000人,总计科普人数多达百万人次。

主流媒体深度报道。人民网、人民日报等150余家媒体报道,CCTV-17频道拍摄30分钟专题纪录片《搭建吧青春》,实现从专业教育到社会服务的价值跃升,为生态文明时代人居建设提供“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全民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