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简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主动发现和培养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是农林高校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作为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简称“自然地理专业”)自2007年获批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生态环境地理学”开始,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以任务带学科”,在深度融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特色优势学科与林学、风景园林双一流学科展过程中,逐渐跳出传统高校地理学专业“大而全”的办学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前沿命题”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具体选题”,走出了一条聚焦脆弱生态保护与修复培养“具有生态文明底色的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小而精”的人才培养之路,凝练形成了“生态地理”的特色办学方向,并逐渐搭建起“生态文明‘铸魂’—生态地理‘强体’—拔尖创新‘砺器’”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超常规培养了一批具有跨学科交叉创新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生态文明建设实际需求的高度适配,传统专业与国家特色优势专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我国农林高校地理学及其相关专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自然地理专业建设成效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成为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优势专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铸魂’—生态地理‘强体’—拔尖创新‘砺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国农林高校得到应用推广,培养出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王鹿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骅等一大批扎根生态文明建设一线的杰出校友,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道路上形成独特的育人品牌,典型经验被上级部门高度肯定,央视、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