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建成国家级平台集群,有力支撑了“双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

成果实施以来,累计支撑发表研究论文156篇,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子课题、国家林业重点科研项目、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50项重要科研项目,为构建7项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集群奠定基础。依托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等核心平台,集成人工降雨大厅、风洞实验室等高端设施,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一级学科成功申报提供关键技术验证场景;年均产出5000余份生态监测数据,直接服务于风景园林、林学国家一流学科的周期性评估与专业认证;牡丹研究基地、国际梅园等花卉研究中心,获国家级新品种权10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并保存200余个抗寒梅花品种,为学校农学学科“十五五”规划提供战略资源储备。
    (2)转化科研资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依托在研的36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创新成果,编写了5部本土化实习指导资料,年均支持2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多位曾在此深耕的专家教授,通过“校内导师+园区科研人员”双导师制,将森林培育、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前沿课题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至今,全校已依托鹫峰园区培养百余名博士生和研究生,学生近三年发表论文42篇,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
    (3)拓展社会服务平台,科普教育育人功能全面增强
    获批“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举办的梅花科普宣传月、蜡梅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年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次;打造“鹫峰生态文明教室”,被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创新形成“高校教师研发-研究生授课-本科生助教”的联动机制。大学生在参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中,深化了专业认知,锤炼了教学与沟通能力,培育了奉献社会的情怀。
    (4)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育人视野显著提升
    接待包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交换项目、俄罗斯林业考察团等多国代表团,系统展示我国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特别是近年来成功承办的“海峡两岸三地国家公园及保护地自然教育与社区发展学术交流营”等品牌活动,汇聚多地专家学者亲身体验创新生态教学场景。国际梅园作为全球首个国际登录品种植物园,持续吸引国际专家来访,成为传播中国园林文化和育种成就的重要平台。通过常态化国际交流,有力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培养了学生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