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建设“鹫峰综合性育人平台”,打造以生态文明教育为统领,多学科交叉、教学科研高度融合的实践平台
    系统整合鹫峰园区自然资源与科研设施,建成世界上首个国际登录品种植物园(国际梅园)、填补首都空白的山地与平原结合部地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以及蜡梅种质资源圃、牡丹芍药基地等12个高层次教学科研基地。科学布局12块固定标准地与6套生态信息监测站,形成了覆盖多学科的实习资源网络。编制《实验林场资源概览》《植物图谱》《昆虫图谱》等本土化实习指南,并开发在线预约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信息化与开放共享,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碎片化问题,为跨学科实践提供了坚实基础。

(2)实施“鹫峰大学生科创计划”,构建项目引领、平台支撑、过程浸润、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研反哺教学体系

通过项目驱动,依托鹫峰实施的36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将梅花杂交育种、森林水文调控、水土保持机制等前沿课题,直接转化为毕业设计、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课题。加强平台赋能,开放风洞实验室、人工降雨大厅、蒸渗仪等高端科研设施用于教学实习,让学生在国家级的真实项目环境中,完成从方案设计、野外采样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训练,实质性锤炼创新能力。实行双导师浸润,推行“校内导师+园区科研人员”双导师制,由科研人员担任实践导师,将严谨的科研思维与一线的实践经验深度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推动成果进课堂,将项目产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最新成果,即时开发为林业装备信息化实践、生态工程修复实验等特色实验项目,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同步。

(3)建设“鹫峰生态文明教室”,开展五育融通、大中小一体化的科普教育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打造全国首创的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鹫峰生态文明教室”,开发五大板块、98门自然教育课程,面向青少年开展生态教育年均6000余人次;持续举办梅花科普宣传月、蜡梅文化论坛、家庭园艺嘉年华等生态特色活动;承办首都高校“鹫峰杯”越野攀登比赛、大学生徒步运动大会等户外体育品牌赛事;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劳动教育、安全管理教育,构建“五育融通”实践体系。通过高校教师研发、研究生授课、本科生助教的联动教学模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育人
    (4)实施“鹫峰资源拓展行动”,持续完善资源拓展、整合和运行保障机制

以多维共建的思维,破解限制农林高校发展的普遍性资源难题,在北京市海淀区区委政府的支持下,与区教委、园林绿化局共建生态公园、自然教育实践场景等项目,争取外部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升级与课程开发;成功申报“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等项目,拓展资源渠道;通过常态化沟通机制与动态管理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确保育人模式可持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