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秉持“一驱两翼三标四链五并举”教学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一驱动力”,联动一二课堂“两翼”,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教学目标”,通过课程链、专业链、实践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因材施教,落实“五育并举”,实现育人目标。
    1.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目标,深化思政育人实效

植物学本身就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鲜活载体。课程充分利用关联特性,将“两山理论”等重要理念具象化、学科化,融入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胸怀祖国的家国情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担当,严谨治学的学术品格,体会植物学在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把握开课时间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这一关键时期,让生态文明理念伴随课程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
    2.构建多元融合课程资源矩阵,持续迭代强化课程基础保障

构建“经典纸质教材+多元数字资源+专业特色配套讲义”立体化教材架构,为高效教与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持续迭代经典教材,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核心锚点再版国家林草局规划教材;整合课件、视频、图库、题库搭建数字课程;有针对性吸纳学科交叉知识和前沿进展,重构课程内容和编写补充材料。拓展数字载体形态,建设形态术语虚拟仿真实验,牵头教育部生物学野外实习虚拟教研室北林分室。丰富特色配套资源,依托学校博物馆资源,组织深入野外台站等科研基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与中科院植物所共建森林植物学卓越人才联合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构建“课堂—场馆—基地”三维联动体系,通过特色教学演示实景和优质科研平台深度拓展课程资源边界并落地实践。
3.打造因材施教与科教融汇赋能模式,保障专业育才高效落地

同课同构保基础:对必掌握的基础知识采取集体备课,同课同构,确保准确性严谨性同课异构强个性:对不同专业教学任务坚持“备专业特点、备认知水平、备职业发展”,同课异构,满足个性化需求科教融汇促成长:强化课程挑战度设计,靶向解决林业行业问题,形成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学科竞赛与教师项目的一体化联动机制,为拔尖创新学生成长厚植丰沃土壤。
    4.推进课程群建设与辐射网络构建,形成可推广范式拓宽育人空间

    提炼并持续优化林业院校常设“专业+植物学”课程(如园林植物学、草地植物学等)可复制教学模式,引领“1+N”生态文明导向的植物学类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整体跃升。借助植物学在中小学科学教育、自然科普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英才计划等大中小贯通培养机制和多样化宣教活动,形成“1→N”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全学段覆盖、全人群触达、全场景融入的辐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