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以案促教,多维联动: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一)项目背景

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总体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工商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此类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商科理论基础,更需具备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当前培养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尽管政策支持不断加强,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仍未真正建立。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共进的机制仍不健全。目前商科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零散、缺乏系统,难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总体而言,现有的产教融合举措偏宏观,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缺乏具体指引,难以针对本领域痛点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背景,本项目提出了深化校企协同、强化学生主导的系统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项目核心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高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功能耦合与协同演进,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上的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同时项目突出学生在产教对接中的枢纽作用,通过让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构建“以教促产、以产兴研、产教协同、育人互动”的实践育人生态。在这一新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流程,资源共享、协同育人,联合培养出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项目目标或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项目聚焦当前商科人才培养中的痛点,通过在真实情境中深度融合管理学理与企业实务,着力补齐现行培养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具体解决的教学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

1. 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工商管理教学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缺乏真实环境的佐证,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与现实商业问题相结合。针对这一情况,本项目将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的真实课题“带回”课堂。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同步嵌入案例研讨、企业走访、社会调研等实践教学任务,并明确将实践成果计入课程考核。学生以团队形式从诊断企业经营难题入手,经历方案设计、现场验证和效果评估等环节,真正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复杂商业问题的解决,在实践中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生成的飞跃。这一举措有效弥合了学术理论与企业实践之间的裂隙,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融会贯通地用于实践。

2. 实践模块碎片化

以往实践教学环节彼此独立,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实习实训、竞赛科研等各自为战,缺少统一主题和连续性,学生的实践体验支离破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构建了“同题共研”的实践教学架构:以统一的企业案例或议题串联起课堂内外各实践模块。具体而言,每学期围绕同一真实企业命题,组织系列企业家进校园的专题讲座;设计基于该案例痛点的竞赛课题,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开展近真实情境下的经营模拟与沙盘推演训练,培养学生的策略制定和协同决策能力;等等。并由此延展到课外的讲座、竞赛、模拟实训、科研项目等多个环节,实现同源案例在多场景下的应用。这一体系打通了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壁垒,避免了实践教学的碎片化。学生得以在不同实践平台上围绕同一问题反复打磨解决方案,实践成果相互印证,学习体验更加连贯深入。

3. 学生深度参与不足

传统实践教学多以参观见习、短期实习为主,学生往往浅尝辄止,缺乏长期深入的自主实践机会,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难以充分培养。对此,本项目将专业赛事训练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实践训练闭环机制。学生在这种高强度、全周期的实践训练中将创意不断迭代打磨,转化为商业原型或研究课题,逐步实现“学习—实践—创新”的循环升级。通过全程参与竞赛和项目实践,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价值创造者,其参与深度和实践收获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学校也沉淀出一批可持续使用的案例和项目资源,推动形成教学与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思路和主要做法

本项目的总体改革思路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通过“同题共研”实现各实践环节的协同联动,以学生的全过程深度参与保障育人效果的螺旋提升。这一培养路径打破了传统“学完再用”的线性模式,转变为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交替推进、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见图1)。具体而言,项目着重推进以下三方面的创新实践:

1.课程嵌入

    教学团队聚焦中国本土企业的真实经营问题,建立起师生共创的案例开发机制,每年稳定产出45篇高质量案例,已有多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或在各类案例大赛中获奖。这些鲜活案例被深度嵌入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组织行为等专业核心课程,将传统课堂改造成案例驱动的课堂

图片1.png

1 课程嵌入

在战略管理模块,通过《青年菜君:作茧化蝶之路》等案例剖析创业企业的成长战略,学生扮演创业团队角色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并模拟决策;在市场营销模块,以《玩爆视频营销:<被讨厌的勇气>哪来的勇气?》微案例探讨新媒体营销策略,学生作为营销顾问评估该病毒式营销案例的效果并策划改进方案;在运营管理模块,利用《爱分类:“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实现垃圾分类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创新》案例模拟绿色供应链运作,学生分组扮演运营经理,从智能回收、物流清运到循环再生各环节进行决策演练;在组织管理模块,通过《灵之秀:为扶贫插上精益的翅膀》案例融入企业社会责任与精益管理实践,学生思考并设计将精益管理理念应用于公益扶贫项目的方案。

2.模块协同

改革同步完善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促使教师、学生和企业围绕共同课题协作研习,贯通课内课外各实践平台。学院联合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成立“协同育人联盟”,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提供真实案例、实践基地和专业导师支持。企业导师全程嵌入课程选题讨论、实践指导和成果评价等环节,并定期走进课堂举办专题讲座或研讨沙龙,分享最新的产业场景和管理案例;教师则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行业前沿课题,并将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与企业围绕同一课题开展协同研究:教师科研课题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学生调研课题呼应课堂案例,竞赛题目直接来源于企业痛点。各实践教学模块融会贯通、协同推进,学生在多个平台上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索研究,从不同视角激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3.全过程参与

项目设计了一条课堂学习、实践锻炼与反思提升交织进行的学生成长路径。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先理论后实践的单向流程,而是穿插于多个“理论—实践”循环中:在课堂理论学习阶段,教师引入企业案例和现实问题开展讨论,使学生一开始就关注知识的应用场景;随后在课外实践阶段,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运用于真实情境(如参与企业实习、公益调研、创新创业项目等),在真实环境中检验理论、积累经验;接着回到课堂进入反思提升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对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遇到的不足进行总结提炼,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论认识;然后再进入下一轮更高阶的学习与实践循环。如此往复,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在每一次循环中不断强化,逐步实现螺旋式上升。

这样的培养模式与 Kolb 的“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不谋而合,让学生在“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试验”的循环往复中将知识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迈向更高的能力水平。

(四)实施改革的具体过程

围绕上述改革思路,项目自2015年启动,分阶段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本体系以案例开发和课堂教学为基点,通过校企协同将实践教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课程内外一体、学研赛创融合的教学生态。学生的实践教学路径覆盖课堂内理论学习与课堂外实践锻炼各环节,并通过循环往复的方式不断强化(图2)。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采取了以下五大举措:

图片2.png

2 实施过程

1.课堂案例重构

教学团队以“企业真实数据+政策热点”为双核,建立动态案例开发机制,每学期平均更新4–5篇新案例并配套撰写教学说明、研讨问题及延伸阅读资料,嵌入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等6门核心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四步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决策—推演复盘总结”四个环节,让学生化身企业管理者,在课堂上模拟决策并对结果进行复盘反思。通过案例驱动的课堂重构,学生在校内即可获得贴近真实的管理决策体验,为后续各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2.企业家讲座

本专业每学期邀请5–8位业界领军企业高管或优秀校友走进校园,围绕数字化经营、绿色转型、商业模式创新等前沿主题举办系列讲座和圆桌对话。为增强教学实效,教师会提前发布讲座嘉宾背景和主题摘要,指导学生课前调研并准备问题;讲座现场鼓励学生用行业术语与嘉宾互动辩论,做到“带着问题来,携着方案走”。这类高端讲座每学期定期举行,近十年来已累计举办近百场,邀请企业负责人或高管约100人次参与。通过企业家现身说法,产业前沿与课堂理论实现了有效对接,学生得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商业实践动态,加深对理论知识应用场景的认识。

3.社会调研

由教师牵头组建跨专业学生团队,赴社区、乡村和新兴企业开展暑期社会调研实践。调研活动采用“问题—洞察—共创”三步法:首先通过深入访谈和实地观察发现基层民生与企业发展的痛点问题,然后运用课堂所学的管理理论模型提出初步解决思路,最后将方案交由社区或企业试行验证其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可行的管理建议;暑期实践结束返校后,学生需提交调研报告并参加答辩会,向师生和企业代表展示调研成果及其采纳情况,对实践过程进行全面反思总结。通过扎根基层的社会调研,学生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问题洞察力,也使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5.赛事训练

学院将专业学科竞赛正式纳入培养方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学分形式予以认可,构建“赛前辅导—赛中训练—赛后反思”的竞赛训练闭环管理机制。在具体实施中,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组建“竞赛导师团”,围绕创新创业、商业案例分析、企业经营决策、数据智能应用四类赛事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培训。赛前开设方法论工作坊强化理论与方法指导,赛中开展集中培训和实战演练,赛后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升华研讨,帮助学生从评委反馈中提炼改进思路,转化为下一轮学习目标。通过多轮次的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字化实践能力在不断的反馈迭代中持续提升。

6.案例开发

专门开设《企业案例研究训练》课程,由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走进一线企业开展调研,负责访谈一线管理者、收集第一手经营数据并撰写案例初稿,教师则把关案例框架并提炼提升理论内涵。自2015级以来,已有500余人次本科生深入100多家企业开展现场调研和案例开发。这些案例一方面直接服务于本科教学,实现即时融入课堂;另一方面通过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清华大学经管案例库等平台向全国高校开放共享,发挥了知识外溢效应。

以上五项改革举措以课堂案例为起点、以企业家讲坛为纽带、以社会与企业调研为实践平台、以竞赛与案例开发为能力加速器,环环相扣、循环递进,构建出“校内学理—校外情境—再回课堂升华”的实践教学闭环链条。

(五)改革成效

通过上述改革实践,本项目在学生能力培养、教师队伍发展、校企协作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1.学生能力实现多维跃迁

其一,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众多本科生深度参与教学案例编写,与教师共同开发案例并在全国赛事中获奖:近五年共开发发布教学案例36篇,其中26篇由本科生参与调研或数据采集;已有7篇学生参与共创的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4篇在清华大学“卓越开发者”案例大赛中获三等奖。此外,不少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实践能力受到业界高度认可。其二,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实践经历丰富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表现突出,用人单位反馈本项目培养的学生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三,科研创新成果实现转化。部分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报告直接服务于合作企业的管理决策,真正实现了学术向应用的转化。例如,团队撰写的“爱分类”案例为企业垃圾分类业务模式优化提供了新思路,相关建议被企业付诸实践,展现出高校服务产业的价值。

2.教师角色实现双向转型

专业教师积极投身案例开发与企业实践,全体教学团队教师均参与MBA案例教学,定期赴企业参访锻炼,逐步成长为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与此同时,建立了由校内外导师混编的教学团队,数十位业界导师受聘参与课程共建和指导实践,实现了企业导师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教研成果取得跨越式发展: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建设覆盖率大幅提高,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成效显著。教师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找到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和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了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双丰收”。

3.校企协作深化育人共同体

在项目推动下,学院与企业的合作由松散走向紧密,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其一,企业支持投入形成常态。多家合作企业持续每年提供案例素材、数据和实习岗位资源,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大幅改善了学院实践教学条件。其二,企业育人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企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实施全程参与,与学院共同完善实践教学标准与评价体系;学生实习有企业导师指导,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的协同育人联盟运作顺畅,真正实现了人才共育模式的制度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