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总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加强林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林草行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域,其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而“双师型”师资则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纽带。当前,林草职教“双师型”师资培养仍存在三大核心痛点:一是林职师资培养脱轨、脱节。林职师资培训内容孤立滞后、引育机制乏力,高教融合度低,培养效果不佳。二是“三教协同”适配队伍不足。各地林草发展不均衡,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三者融合发力不足,新质人才培养匮乏。三是继续教育服务行业师资少。林业高校继续教育聚焦林职师资队伍建设欠缺,且未形成培养体系和机制。在此背景下,北京林业大学以继续教育为枢纽,创新构建“三融四链”培养模式,系统性破解行业难题,为林草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新路径。

    一、“三融四链”模式的核心内涵与理论逻辑

    1.核心内涵

“三融四链”模式以高校继续教育为核心载体,通过“三融”聚资源、“四链”通脉络,构建“资源整合—培养实施—能力输出—产业反哺”的闭环体系。

“三融”:资源整合的三大维度。一是职普融通: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壁垒,整合高校学科理论优势与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优势,实现师资培养“理论+实践”双提升。二是产教融合:联合林草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将产业一线需求、生产标准、技术难题融入师资培养全过程,聘请企业讲师参加师资培训,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三是科教融汇: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与智库资源,将林木育种、林业碳汇、生态修复等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师资培训内容,提升师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

“四链”:培养实施的四大闭环。一是教师成长链:构建“新手—骨干—名师—领军”的阶梯式成长路径,匹配差异化培养方案。二是教育培训链:形成“需求调研—课程开发—培训实施—效果评价”的标准化培训流程,确保培养精准性。三是科技创新链:搭建“科研课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教学应用”的联动机制,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四是产业发展链:建立“产业需求—师资培养—人才输出—产业升级”的反哺路径,实现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2.理论逻辑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行业的关键枢纽,精准契合林草职教师资终身学习需求。林草行业技术迭代加速、政策标准动态更新,传统“一次性培养”已难以满足教师知识更新与技能升级的长期需求。继续教育通过常态化培训、模块化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多元形式,为教师提供贯穿职业生涯的学习支持,助力其持续跟进林业碳汇、智慧林业等前沿领域,有效打破“毕业即终止学习”的局限。为最大化培养效能,整合高校、职校、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等多元主体,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同格局。

教育部与国家林草局从政策支持、资源调配层面统筹规划;北京林业大学依托学科与科研优势牵头设计培养方案;职校提供实训场景与一线师资需求反馈;大兴安岭林业集团等企业派出技术骨干参与教学、提供实践岗位,形成优势互补、权责明晰的培养合力。“四链”贯通则搭建了价值递进通道:教师成长链保障人才阶梯式发展,教育培训链确保培养精准落地,科技创新链推动科研与教学转化,产业发展链实现人才培养反哺行业。四链环环相扣,将师资培养的每个环节都转化为价值创造节点,最终实现“提升教育质量—培育优质师资—驱动产业升级”的递进升级,形成教育、人才、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三融四链”模式的实践路径

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大部制改革聚能、基地建设搭台、项目实施落地、工程引领提质”四大路径,推动“三融四链”模式从理论走向实践,系统性破解林草职教“双师型”师资培养难题。

    1.深化“大部制”改革,构建资源聚能核心枢纽

2021年初,北京林业大学成立社会服务和综合研究部,整合校内继续教育学院、林草发展研究院、学术期刊中心等12个教研与服务机构,联动中国林学会、国家林草局人才开发中心等6家行业组织,完成继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三融四链”模式提供组织保障。构建“政策研究—智库聚力—课程研发—产业应用—社会推广”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先后完成多项政策研究报告,为国家林草局提供决策支撑。

    2.建设“双师”培养基地,搭建产业赋能实践平台

依托林科全国领先的学科优势,联合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辽宁生态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省级重点林草职校,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等2家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功申报并建成“国家级林草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新时代名师(名匠)培养基地”,成为全国林业类高校唯一获此双基地认定的单位。基地整合校内妙峰山实验林场、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多个实训科研平台,联合企业建成多个个校外实践基地,形成“校内科研+校外生产”的双实践场景。探索基于“目标导向-需求驱动-质效并重”三维联动构建职教教师培训体系,实行“校内学科导师+企业技术大师”双导师制,每位参训教师配备2名导师,分别负责理论提升与实践指导;开发“产业需求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组织参训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展实践教学活动。

    3.实施“职教国培”项目,推进规模化精准化培育

作为教育部“职教国培”项目承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依托“三融四链”模式,统筹全国林草职教资源,自2023年牵头承担林业类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示范项目以来,北京林业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引领作用,深度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体系。2024年,学校举办的2个“职教国培”项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等权威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新农科建设等前沿主题,开展专题讲座20余场,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拓宽教师视野,《人民日报》、《绿色中国》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项目成果。

2025年,北京林业大学凭借深厚的林草学科底蕴和丰富的师资培训经验,成功获批5个“职教国培”项目,涵盖生态保护、园林科技创新、数智赋能、教学能力提升、名师名匠工作室建设等关键领域,《中国教育报》、《绿色时报》等媒体对项目成果进行专题报道。

    4.推进“名师名匠”项目,发挥高端引领辐射作用

为破解林草职教“领军人才匮乏”问题,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国家林草局人才开发中心、中国林业集团等单位,实施“名师名匠”培养工程,打造行业“头雁”队伍,形成“领军人才引领、骨干队伍支撑、新手队伍跟进”的梯队格局,为林草职教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项目坚持“高标准、严筛选、重实绩”原则,联合国家林草局、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共同制定遴选标准,聚焦“师德师风高尚、专业技艺精湛、教学成果突出、产业服务能力强”四大核心维度。从全国林草类职业院校中,精准选拔优秀骨干教师、技术带头人及行业能手作为培育对象。首批遴选5位名师(名匠)覆盖森林培育、园林工程、等林草核心领域,确保培育对象既具备教学引领潜力,又贴合产业发展需求。

针对培育对象的个性化短板与发展定位,实施“一人一案、长周期、定制化”培养计划,构建“理论研修+实践淬炼+项目攻关”三维培育体系。依托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科优势,邀请行业权威专家组成导师团,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前沿、学科发展趋势、教学团队建设等主题开展专题研修。以“工作室”为核心载体,构建“1名名师名匠+1个团队”的辐射体系,推动高端资源下沉与成果共享。通过“名师名匠”工程的深入推进,实践林草行业“培育一个名师、带动一个团队、振兴一个专业、服务一个产业”的核心目标。

    三、实践成效与创新价值

在林草职教领域,“双师型”师资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北京林业大学以 “三融四链” 高校继续教育新模式为核心,全面推进林草职教 “双师型” 师资培养体系建设与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出独特的创新价值。

    1.实践成效

    一是师资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升:通过“三融四链”模式培养,大批林草职教师资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实现革新。参与培训的教师中大多都表示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幅提高。新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培训,教师们通过参与企业实践、科研项目等活动,自身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和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成为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教师们在新模式的推动下,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结合林草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教师们在教学中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力推动了林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校统筹“三教”强“良匠之师”,深化“三融”育“能工巧匠”——以新时代林草行业为例,作为经典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是产教融合深度推进。

校企合作紧密化:“三融四链”模式促进了高校、职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北京林业大学与多家林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实践教学等活动。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资源,教师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建了多个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科研成果转化加速:新模式打通了科技创新链,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教学资源和企业生产力。教师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前沿知识。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了林草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三是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

    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北京林业大学的“三融四链”模式为林草职教“双师型”师资培养提供了成功范例,在全国林草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林草局的高度认可,并作为经典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促进了林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媒体关注与社会认可:该模式的实践成果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在线学习》、《中国绿色时报》等权威媒体多次对学校的师资培养工作进行报道,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创新价值

    一是模式创新:打破传统壁垒,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

资源整合创新:“三融四链”模式打破了高校、职校、企业之间的资源壁垒,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共享。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高校的学科理论优势、职校的实践教学优势和企业的产业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了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培养链条创新:贯通教师成长、教育培训、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四链,构建了全周期、系统化的“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从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到骨干教师的专业提升,再到名师名匠的打造,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路径。这种全链条培养体系为林草职教“双师型”师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是机制创新:建立多元协同机制,保障培养质量。

    协同合作机制创新:建立了“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的协同培养机制。政府在政策制定、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为师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高校作为培养主体,发挥学科、师资和科研优势,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制定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师资培养工作的开展。

评价与反馈机制创新: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师资培养效果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估。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升,还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服务产业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立教师培训后的跟踪反馈机制,了解教师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和发展需求,为后续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北京林业大学“三融四链”高校继续教育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链条贯通、协同发力,有效破解了林草职教“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定位模糊、碎片化、协同不足等难题,形成了“培养一批师资、带动一个专业、服务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不仅为林草职教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也为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需求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强化数字化赋能、健全标准体系,推动模式持续优化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