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强化价值引领:以生态案例为教材,厚植家国情怀

在课程选题与教学设计中引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典型案例。例如,结合“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冀风沙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主题,将学生的实习选题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紧密对接。通过“读山河之美、识山河之势、明山河之义”,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增强对祖国自然地理格局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在课堂导入、实习选题、成果汇报等多个环节强化价值导向,使学生从“关注山河”转变为“热爱山河、守护山河”,解决了价值引领不强的问题。
    (2)深化实践育人:以绿水青山为课堂,锤炼坚毅品格

对实习外业环节进行优化。一方面,设计“真实问题”驱动任务,让学生在自然山川、林地河谷中开展测绘、采样和调研,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化调查;另一方面,注重任务的挑战性和团队协作性,在复杂环境中让学生亲历风雨、克服困难,在团队分工与合作中完成测量、定位和资料整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体会“实践之艰”,在集体协作中感受“责任之重”,在任务完成中体悟“使命之光”。外业不再是单一技能训练,而是价值磨砺与品格养成的重要课堂,从而解决了实践育人深度不足的问题。

    (3)培育科研思维:以科研课题为作业,培育创新能力

    在实习的内业环节中,将科研课题引入作业设计,构建科研化训练路径。例如将课题《量化人为和自然干扰影响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动态模拟及预测》、《融合多源数据的京津冀地区植被NPP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与多情景模拟》、《西北涵养区受损生态空间调查评估与生态完整性修复技术方法研究》等作为实习作业主题,让学生在真实科研问题中完成数据处理与分析任务。一是强调数据链条完整性,从野外采集到实验室整理,再到数据库构建,突出“全过程”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理解每一个环节的科研价值;二是强化模型与应用训练,鼓励学生以科研课题为载体,运用GIS、RS、GPS等3S技术开展空间分析、模拟预测与系统开发,提升问题建模与解决能力;三是突出成果转化与应用导向,引导学生将课题作业成果服务于生态治理、空间规划或资源监测,推动“从会用软件到会研究问题”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科研逻辑,提升创新意识与成果应用能力,真正实现科研思维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