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场景驱动 跨界融合 数智赋能:新时期风景园林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成果背景与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基本方略。同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0.24%,城乡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入存量提质新阶段,发展内涵更加以人民为中心,目标更突出生态与可持续。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使命的风景园林迎来新机遇。

立足时代命题,团队依托北林70多年办学底蕴和“双一流,A+学科”优势,遵循OBE教育理念,以新时代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场景为驱动,明确了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融通、创造性思维与成果转化能力,兼具数智创新素养的风景园林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依托6项国家与省部级重点教改课题持续研究,团队构建并迭代形成了以“场景驱动—跨界融合—数智赋能”为特色的新时期风景园林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自2021年起持续论证优化。

图片1.png

图1 场景驱动 跨界融合 数智赋能:新时期风景园林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本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实践与需求有所脱节。实践环节内容陈旧、方式单一,未与社会需求、新兴产业精准对接,学生解决真实问题与胜任新角色的准备不足。

(2)理论与工程衔接不够。课程交叉与知识贯通不足,能力导向不清,导致重“知识堆积”,轻“思维建构”与“应用转化”。

(3)育人方式数智化不高。难以匹配快速迭代知识体系和交叉复合能力培养,前沿技术融合不够,学习效能与创新产出偏低。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新时代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场景反向驱动学生能力与素养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平台协同改革予以正向支撑,形成系统方法。

图片2.png

图2 新时期风景园林卓越人才培养改革方法框架

 

(1)场景驱动:对接战略需求,构建浸润式实践育人矩阵

聚焦新时代行业新领域、实践新任务与职业新角色,以国家社会发展与学生个性化成长“双需求”为牵引:

根植首都绿色更新,形成“高校合伙人—基地小院”协同育人模式;辐射全国,服务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建立“美丽中国实践团”育人模式;突出实战实训工科特色,创办全国“花园赛事”引领型实践育人模式。

图片3.png

图3 场景驱动构建浸润式实践育人矩阵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高校合伙人—基地小院”协同育人模式大栅栏胡同绿色微更新示范基地

在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茶儿胡同12号”院已被打造成大栅栏胡同绿色微更新示范基地对外开放,通过对院落不同空间的利用,长期向公众展示包括社区农业、家庭园艺、胡同花境、墙面挂绿、廊架悬绿等多种绿色微更新实践范例。并持续开展各类小型展览、论坛、研讨和针对居民的公开课等。

 

【典型案例】“美丽中国实践团”育人模式:“乡见实践团

“乡见”团队自2016年成立以来,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以“发掘乡村集体记忆,共续传统人居智慧”为使命,持续9年组织来自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园林、园艺等各专业的300余名师生,深入全国12个省(区、市)的50余个村落,开展系统性乡村实践。曾4次获评为“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实践成果入选“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创新优秀案例”和“首都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优秀案例”。。

【典型案例】花园赛事育人模式:大学生花园建造设计竞赛

竞赛创办于201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8届,突出植物应用与工程构建的创新融合,以提升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学子设计创作能力与实践建造能力,弘扬工匠精神为目标。2023年与2024年,全国大学生花园设计建造竞赛经评估审批连续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原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竞赛目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可的唯一一个以花园设计为主题的全国性高校专业赛事。竞赛积极响应国家“公园城市”、“花园城市”建设等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要求,吸引海内外259所高校2万余名学生参与,形成花园城市、公园城市建设共创新范式。

2跨界融合:聚焦融通能力,创新交叉型专业课程群体系

立足城乡高质量发展场景对工程思维与融通转化能力的需要,以跨界、融合与交叉为途径,突破传统“知识传授”型课程模式。

跨界创新:“尖”“微”专业催化新能力与城乡规划、建筑、生态等交叉构建高精尖学科,设立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方向拔尖创新实验班;与国家公园、旅游管理专业交叉设立自然教育微专业。

融合重构:专题化课程群贯通新知识。加强理论与应用耦合,重构理论通识群、数智素养群、复合设计群、绿色治理群、综合实习群5大专题课程群。

交叉创新:前沿特色课程对接新领域。聚焦基础生态生物学理论转化为适应新场景的工程化方法技术,率先开设花境设计与实地建造、城市生境智能设计与数字建造、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疗愈等前沿课程。

图片4.png

图4 跨界融合创新交叉型专业课程群体系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跨界创新:“尖”“微”专业自然教育微专业

与国家公园、旅游管理专业跨界创新,打造自然教育微专业,针对当前自然教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征,通过自然教育方法、课程设计、自然解说等课程的讲解和实操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微专业首届招生人数超150人,CCTV-13《东方时空》栏目、首都教育和北京发布等权威媒体对我院自然教育微专业的开设进行了全面报道。

【典型案例】前沿课程对接新领域创新:花境设计与实地建造

课程内容响应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目标,与学院路街道社区居委会共建,依托“园林花卉应用设计”本科专业课教学,将花境设计与建植实践教学置入真实的社区场景,学生参与“现场勘测-公众调研-方案设计-植物选配-预算编制-施工建植-汇报展示”教学全流程,培养从图纸到落地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建成花境作品助力社区环境更新美化,结合植物科普活动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共建,赋能社区治理从传统模式向多元共治模式转变。

3数智赋能:强化创新素养,升级全过程育人平台底座

用数字虚拟平台迭代学习方式,建成教育部首批、领域唯一专业建设类虚拟教研室、建成省部级低影响开发虚拟仿真建造平台;用基地平台升级实践内容,升级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数字景观实验室,提升复合实践能力;用智能平台支持学生自主成长,上线景观绩效线上评价平台,研发AI园林学习助手、植物认知等程序,提升学习与创新效率;用实训平台拓展宽就业口径,巩固植物研发与工程设计等传统实训平台,拓展科技科普类平台,“培养—就业”联动拓宽职业胜任力边界。

图片5.png

图5数智赋能升级全过程育人平台底座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数字虚拟平台迭代课程学习:风景园林专业虚拟教研室

课程团队打造教育部首批、领域唯一专业建设类虚拟教研室。秉持“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理念,建立跨校、跨地域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成立十大课程组,百所高校超过350名教师参与共享课程、教学、科研、实践、国际交流五大资源,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形成数智化教育传播推广新成果,并获典型教研方法奖。

【典型案例】智能平台辅助自主成长:景观绩效线上评价平台

响应新时代政策要求和园林教学实践的需求特征,构建碳中和、生物多样性、地域文化等特色指标,形成5个评价模块—17类关键因子—91项评价指标(基本指标64项+特色指标27项)。已经为105家园林施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了绩效评价服务,注册人数达到2053人,访问人数达到21万余人次。

三、成果创新点

成果立足新工科,遵循OBE理论,系统回答新时期“风景园林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核心命题,形成理念、体系、模式协同创新。

(1)育人理念创新:提出“时代同频、交叉引领、守正创新”的新工科育人理念

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为内核,以城乡人居环境的绿色存量更新场景为驱动,以学生个性化、宽口径发展为中心,构建与时代同频的育人目标。把握风景园林自然与人文、工程与艺术交融特质,形成以场景驱动能力与素养升级的培养路径。坚持守正创新,传承70年办学底蕴,弘扬以孟兆祯院士为代表的“厚植传统、潜心育人”精神,同时顺应新一轮技术革命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主动拥抱数智技术。

(2)培养体系创新:构建“实践—课程—平台”协同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感知场—验证场—论证场”闭环的浸润式实践矩阵,提升风景园林新工科背景下实践育人的牵引地位,突破传承类型少、模拟化的实践培养环节,扎根首都、辐射全国,全过程感知与验证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果,并以此推动培养方式不断改进。

重构交叉型专业课程群体系,突出强融通、重转化、善创新的人才培养,以“尖”“微”催生专业新能力,以“课程群”串联思维能力成长主线,以前沿特色课程对接工程前沿场景。

夯实全周期育人平台底座,强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素养,构建贯穿学前导引、在学提升、实践转化与毕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加速学生成长进阶与创新能力跃升。

(3)改革举措创新:形成一批高示范、可推广的育人模式

实践层面,创新共建机制,推动师生团队与公园、街道、社区结对,示范扎根所在地的实践育人途径;以美丽中国实践团培育多个涉及不同情境、涉足不同地域的社会实践品牌;以A类全国大学生花园设计建造竞赛引领国内外学生在花园城市、公园城市首提地开展跨校共创。

课程层面,强化跨领域融合,建立引领性的交叉创新方向实验班模式和自然教育微专业。重构传统课程体系,形成可推广复用的课程群主题范式与贯通机制。

平台层面,探索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智升级方式,以及专业数字虚拟平台、智能平台开发途径,挖掘拓展相关科技科普类实训平台,形成以数据驱动、智慧升级为特色的全过程育人平台建设模式示范,推广辐射全国高校。

四、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一)应用效果

(1)专业建设领跑

改革实施以来,风景园林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获批领域唯一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开设该方向拔尖创新实验班;首创自然教育微专业。

图片6.png

图6 国际评估部分活动照片

 

2018年开展国内风景园林首次国际评估,国际评估委员会的组长由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伯明翰城市大学教授凯瑟琳·摩尔担任,成员有:美国麻塞诸塞州大学杰克·埃亨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斯蒂格·安德森教授,德国卡塞尔大学迪德里克·布伦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尼尔·柯克伍德教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埃卡特·兰格教授,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路易斯·里贝罗教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阿兰·塔特教授,日本东京大学横張真教授。评估组认为:

当前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已达到国际高水平地位,享有国际盛誉并产生了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在中国具有强有力的领导地位。

(2)资源、团队显著提升

获批3门国家级与3门北京市金课;数字化升级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教育部风景园林专业虚拟教研室(专业建设类唯一),并获典型教研方法奖;获批北京市低影响开发绿地循证设计和建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成景观绩效评价平台;获评国家级和省部级金教材各1部,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获批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6部,相关部委“十四五”规划教材13部。

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和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3)学生能力素养突出

8年来,培养本科生获各类学生竞赛奖330项,其中包含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学生竞赛最高奖4项。近五年大创项目立项近三倍增长,实践团队入选首都高校“千人百村”并获北京市优秀团队。

图片7.png

图7 本科生围绕“放上去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灾后重建与韧性景观构建规划”主题开展联合毕业设计

图片8.png

图8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列实践:左图北京大运河,右图浙东运河

 

近8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2.67%,单位涵盖行业主管部门、顶级规划设计机构和基层治理单位等,持续选派学生参与“三支一扶”与科右前旗支教。

(二)推广效果

(1)示范全国风景园林本科教育

培养模式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福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多类型、多地区高校应用推广。作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依托全国性教育大会推广成果经验近50场。

风景园林专业虚拟教研室设立十大课程组,辐射百所高校超过350名教师;教育部A榜大学生花园设计建造竞赛吸引国内外250余所院校2万余名学生参与;景观绩效评价平台累计访问量21万余人次,已为超50所高校提供评价服务。

(2)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广泛

中国科学报以“学科融合:打通交叉‘纵贯线’”系统报道成果课程改革特色;央视“东方时空”栏目以“为未来多一种可能性”报道自然教育微专业办学效果。大学生花园设计建造节打造“北林”品牌,获人民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2023年竞赛纳入央视4频道《国家记忆——成都大运会 美美与共》系列纪录片,2024年央视17频道制作24分钟花园竞赛专题纪录片《搭建吧青春》。

 

图片9.png

图9 左图:中国科学报报道本科教学改革特色;中图:北京日报报道胡同绿色微更新基地小院;右图:北京日报报道百园百师共建机制

图片10.png

图10 上图:央视4频道《国家记忆 成都大运河 美美与共;下图,央视17频道《搭建吧青春》

 

(3)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绿色育人成果

深度对接基层单位,依托系列实践育人,共创落地百余项公园修复、社区更新、乡村振兴等方面绿色成果,形成扎根社区的胡同绿色微更新示范基地等在地小院,花园设计建造竞赛为所在地市民留下近200座花园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