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新时代城乡人居高质量发展场景反向驱动学生能力与素养升级,通过实践、课程、平台协同改革予以正向支撑,形成系统方法。

(一)场景驱动:对接战略需求,构建浸润式实践育人矩阵

聚焦新时代实践新任务与职业新角色,以国家社会发展与学生个性化成长“双需求”为牵引,系列实践既是能力启蒙“感知场”,也是成果转化“验证场”,更是迭代教学改革的“论证场”。

(1)扎根首都:“高校合伙人—基地小院”协同育人模式

聚焦首都绿色发展,创新百园百师、街道景观师、责任规划师等共建机制,引领学生参与百余项社区更新、公园修复场景。依托基地小院扎根现场,推动共创成果从教到研、从案到用的纵深转化。

(2)辐射全国:美丽中国实践团育人模式

组织百余支实践团赴20余省市,围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开展百余项人居调研与实践,打造“乡见”等实践品牌。

(3)引领共创:花园赛事育人模式

创办全国唯一A类的大学生花园设计类竞赛,突出植物应用与工程构建的创新融合,吸引海内外万余师生参与。

(二)跨界融合:聚焦融通能力,创新交叉型专业课程群体系

立足城乡高质量发展场景对工程思维与融通转化能力的需要,以跨界、融合与交叉为途径,突破传统“知识堆积”型课程学习。

(1)跨界创新:“尖”“微”专业催化新能力

与城乡规划、生态等交叉构建高精尖学科,设立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方向拔尖创新实验班,以小班探索引领改革方向;与国家公园、旅游管理专业交叉设立自然教育微专业,开辟新赛道,提升胜任力。

(2)融合重构:专题化课程群贯通新知识

加强理论与应用耦合,重构5大专题课程群:打通土、水、气、生、植等基础,构建理论通识群;整合数字设计建造和空间模拟分析技术,构建数智素养群;联合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课程,构建复合设计群;整合工程、管理等课程,拓展实践周期,构建绿色治理群;强化园林文化传承与当代人居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综合实习群。

(3)交叉创新:前沿特色课程对接新领域

聚焦基础生态生物学理论转化为适应新场景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全国率先开设花境设计与实地建造、城市生境智能设计建造、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疗愈等前沿课程。

(三)数智赋能:强化创新素养,升级全过程育人平台底座

(1)数字虚拟平台迭代课程学习:获批教育部首批、领域唯一专业建设类虚拟教研室,辐射百所高校;建成省部级低影响开发虚拟仿真建造平台。

(2)基地平台升级实践培养:升级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建数字景观实验室。

(3)智能平台辅助自主成长:上线景观绩效线上评价平台,数据驱动成果量化反馈;研发AI园林学习、植物认知等程序助手,提升学习与创新效率。

(4)实训平台拓展就业口径:巩固植物、设计类等传统实训平台,拓展科技科普类平台,“培养—就业”联动打破职业胜任力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