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高校心理学学科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2+N”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成果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学科与人才,培养时代新人”。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课程供给、实践体系、师资训练、授课针对性、心理筛查准确率、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存在极大挑战。同时,国内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少深度融合,尚未形成教育合力,难以匹配应用心理学专业从业者的核心素质要求。

二、成果基本情况介绍

(一)成果发展三阶段

体制创新阶段(2019-2020 年):北林首创心理学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改革,推动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干预方案和心理育人方案,完成项目理论与实践框架研究与搭建,完成北林校内“学科强心育、心育促学科”机制改革,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跨校协同阶段(2020-2021 年):联合北航、中科院心理所团队,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涵盖师资共育、课程共建等。

体系成熟阶段(2021-2025 年):成果凝练为“一个赋能机制、两大心理育人路径、N条实施举措”的“1+2+N”创新模式,见图一。

图片1.png

图1 本成果主体框架

(二)教育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激活学生内生动力、全链条防控预防、促进学生终身成长发展。

(三)教育目标

以正确价值观、科学思维与优良品质为核心素养目标,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培养通过知识、能力、素质提升,筑牢心理基础,推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增强社会适应与终身发展能力。

(四)重点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解决课程体系不完善,育人效能低下难题。传统教学中课程供给短缺、专业师资匮乏、课堂参与度低,心理育人的覆盖广度与应用实效不足。

化解危机干预滞后,心理支持体系薄弱困境。以往危机干预被动、早期识别难、多部门协同不畅,难以实现对学生危机的快速、精准、个性化处置。

弥补心育队伍需求量大,育人“力量单薄”难题。心理专职教师虽按要求配齐但仍不能满足心育需求,辅导员、心理系专业师生力量未有效整合,难以凝聚育人合力。

三、成果实施主要举措

(一)一个“学科-心育”双向赋能机制

确立“以学科强心育、以心育促学科”的双向赋能机制。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立心理学科与教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协同平台,实现心理育人与学科科研、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将心理学理论成果转化为心理育人实践案例,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心理科学、体验心理成长。建立反哺机制,使心理育人成果反向推动学科研究方向优化与课程体系重构,形成“科研—教学—育人”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

学科教师主导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心育“主阵地”。学科于2020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研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践+选修必修+传统特色”立体多维课程体系,将必修课从4学时增至32学时、开设慕课、新增“园艺疗法与心理健康”等选修课3门;编写教材入选“林草教育规划教材”,以学科教师的专业背景确保课程内容科学、系统,显著增强了心育的学术支撑。精准实施专业能力培训,提升师资素养。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和辅导员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授课能力、对学生个体需求的深度辅导能力及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能力。针对现有大学生心育资源缺乏合理利用问题,通过跨校协同,将心理学理论成果、师资力量、科研平台系统转化为心育资源。

(二)两大心理健康教学与护航路径

1. “认知筑基-体验内化-成长赋能”心理健康教学路径

采用“沉浸体验+互动合作+助人自助”教学法,构建从知识普及到能力内化、分层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依托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与体验式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迈向心理能力与人格成长,实现心理育人由“知”到“行”、由“行”到“成”的转化。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效能不足,学生参与度普遍较低的现状,强调以生为本,注重问题的现实性、情境体验性和思维发展性,鼓励学生在预设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将绘画治疗、舞动治疗与情景剧治疗等表达性治疗技术融入教学,以应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支撑体验性、互动性和合作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

2.“预防—干预—发展”心理健康护航路径

以全校心理普查和动态评估为基础,构建分级干预与精准帮扶机制,推动心理支持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发展”转型。成果建立了全覆盖、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将心理测评纳入学生发展档案,实现入学、在校、毕业等关键节点的动态追踪。在评估基础上,团队建立分级干预体系,配套不同干预策略。

开发多模态心理测评工具,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测评目标。北林研发信效度良好的多模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涵盖生理、心理、精神疾病和社会支持等11个维度,全面系统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内生性和外源性心理问题学生有较好的分类预测作用。同时,结合心理投射测量技术,引入“无接触心理测评智能工具”作为辅助,提升心理评估解释性与可信性。中科院心理所研发的“AI+沙盘游戏”多模态评估系统,依托百万级数据模型对沙具选择、空间布局等非语言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可精准识别抑郁、焦虑等 20 余项心理子维度,为评估技术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奠定了核心基础。

(三)N个落地创新举措

1. 组建“四维心理服务团队”,首创“五助工作法”

为增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力量,在原有“辅导员+专职教师”教育团队架构基础上,借力心理学学科资源,组建“辅导员—专职教师—专业教师—专业学生”四维心理服务团队。为解决学院在成长困境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理中效果不佳的问题,首创包括教育学生自助、指导朋辈互助、引导教师帮助、实施专业援助、争取家长协助的“五助工作法”。

2. 构建跨校协同模式

北林牵头组建的跨单位协作体,整合了高校实践优势与科研机构学术力量,形成“实践创新-理论支撑-成果辐射”的协同育人链条。三校师资力量互补,北林发挥“学科+心育”融合实践经验;北航输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危机干预机制等成熟经验,尤其是“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的运营模式;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李新影团队提供心理学前沿理论支持,派出专家参与课程设计论证,为心育实践提供科研指导。通过共享课程设计方案、教学案例及实践活动模式,推动教学方法创新;通过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干预工具与方案。

3. 构建“三联动+三阶段+四要素”心理危机干预模型实施“五位一体复学评估制度”与“医、教、心、安”支持机制

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存在预警信息来源单一、家校社联动性不强、干预后长效机制不健全、全过程综合机制未整合等问题。团队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于2019年构建“三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阶段(预防、干预、支持)+四要素(关注、沟通、合作、系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型。为解决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返校适应困难,团队首创并实施了“学生、家长、学院、心理中心与专家”协同的“五位一体”复学评估制度,为我国高校精神疾病学生返校提供心理支持,使95%的学生顺利返校生活;建立与医疗、社区的联动,构建集医疗、家庭与学校、心理咨询及社区环境衔接的“医、教、心、安”支持机制,为学生的康复与成长保驾护航。

图片2.png

图2 本成果实施主要举措结构框架示意图

四、成果的创新性

(一)机制创新:构建了“学科强心育—心育促学科”双向赋能机制

将心理系教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担任心理中心首席专家,全面参与咨询、危机干预与业务管理工作,实现研究“学科与-心育融合”的互动机制;将心理系学生参加全校纳入心理测评、咨询服务队伍,实现心理育人与专业教学实习的融合,加强心育朋辈力量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专业自信与责任感。该机制将心理学科角色从传统“知识供给者”提升为心理育人“核心赋能者”,打破学科与公共教学间的壁垒,将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支撑一线教学作为学科核心使命之一,构建了学科与教学深度融合、共生发展的育人新生态。

(二)路径创新:开拓了“认知筑基-体验内化-成长赋能”心理健康教学路径与“预防—干预—发展”护航路径

以“高线引领、底线保障”为核心逻辑,创新心理育人路径。教学引领路径通过“沉浸式课程改革”与“分层递进式实践”,满足普适性教育与个性化发展需要,旨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求助意识、助人能力。护航守护路径,通过“多模态心理评估工具”、“五位一体复学评估制度”与“系统化危机干预模型”,构建了专业化的精准护航体系,旨在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干预。两个路径协同融合,在守住学生心理安全底线的同时,强化人格发展的高线目标,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赋能”、从“碎片干预”向“系统育人”的战略转型,实现心理育人的科学化、体系化与长效化。

(三)协同创新:构建了“多方协同”开放立体育人保障体系

建立以“四维服务团队”和“三联动”为核心的校内外协同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立体育人保障体系。校内协同:实现心理中心、学工、教务、院系、保卫等部门常态化联动,将心理育人融入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和专业教学全过程,确保心理育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覆盖。校外协同: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创新“五位一体”复学评估制度与“医、教、心、安”支持机制,助力精神疾病学生顺利返校,填补行业空白。构建“家校社医”四方联动干预网络,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跨校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升专业服务广度与深度。

五、成果应用及推广

(一)实现心理育人改革的系统落地与持续深化。

在“认知筑基-体验内化-成长赋能”教育教学路径指引下,北林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开设32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增设3门互动体验型、富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创新“预防-干预-发展”心理健康护航路径,有效改善“重危机、轻预防”问题,心理服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解决了心理咨询排队困局,24年4749人次的咨询量是19年的1.67倍,新开设心理热线“365天不断线”常态化运行,团体辅导等活动覆盖全年,24年数量是19年的4倍,市级心理比赛成绩逐年突破,25年共有8项24人次获奖,连续5年获评市级优秀组织奖。危机干预被动局面得到有效扭转。

(二)形成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格局。

2020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线下)和2024年《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线上)获国家一流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全国专业竞赛等活动中获奖28项(如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特等奖等)、获评优秀毕业论文22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33人;通过“银杏树心理服务中心”等志愿机制,为教职工、特殊儿童及青少年家庭提供心理服务,五年累计服务突破百万人次,形成高校资源向社会辐射的可推广模式。

(三)形成以高水平人才为引领、校级骨干教师为支撑的教学科研团队。

成果负责人24年受到总书记接见,团队成员开发的北京市青少年双生子样本库业内影响力巨大。团队成员累计编写教材10部,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与科研奖项40项。2025年在全国“向阳花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因突出贡献受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表彰;2023年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管理育人先锋、服务育人先锋各1人,2022年1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师,2020年1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宝钢教育优秀教师等。三校通过资源共享,实现课程共建、师资互聘与成果互认,形成协同育人新机制。北航、北林连续4年获评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北林心理团队获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全员心理育人“五助工作法”被评为教育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教学科研团队持续为心理育人改革提供高层次智力支撑。

(四)形成“校内引领、区域联动、全国辐射”的推广路径

团队成员依托专业影响力构建了“专业引领、平台传播与行政联动”推广机制,通过在各高校、全国性会议中进行宣讲,举办线上线下培训与经验交流活动的方式进行推广介绍;成果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2次,心理健康教育线上课程选课人数达9.05万,实现广泛社会辐射。该成果已在北京、天津、浙江等地10所高校推广应用,通过合作共建、师资培训与课程共享,直接受益师生超过30万人。相关经验被多校纳入教学改革体系,形成可持续、可迭代的“输出-反馈-迭代”推广闭环,成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引领力量,为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北林经验。

图片3.png

图3 本成果应用及推广结构框架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