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总结

    一、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

    (一)研究背景

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数字化全面赋能教育,旨在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教育服务,契合师生在教育、学习、生活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教科信函〔2021〕13号)明确指出,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重塑了高等教育生态。

高校信息化教育生态正迈向“数据驱动、智能赋能、融合创新”的新阶段。技术的发展给高校信息化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将网络与信息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好地服务于“三全育人”,并显著提升师生的服务体验,成为当前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面向北京林业大学“一校两区一园”新发展格局,从顶层设计出发,系统破解上述难题,将信息技术从辅助工具提升为赋能教育创新、重塑育人生态的核心驱动力,自2016年起,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二)发展现状

立足于数字赋能智慧校园建设的坚实基础,学校党委统筹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教育信息化列为一把手工程,以技术赋能学校发展为根本宗旨,下好“一校两区”的先手棋,写好科技教育和人才融合发展的文章。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智慧北林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速校园网惠及教学、科研及生活各种场景,校园卡、校园网相关16项基础服务全部实现线上办理、自助办理;以业务流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网络办事空间建设,推动“一张表”的建设,搭建学校公共平台,形成全校统筹的北林网络空间建设特色模式。

在此背景下,以《北京林业大学新时代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树人行动计划》为指引,推动从“技术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范式转移,创新性地构建并实践了“一核筑基、双需驱动、四化递进、多方协同”的立体网络育人模式,旨在为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提供一个系统、成熟、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痛点问题及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学痛点一:网络育人能力提升体系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认知、社交与价值观塑造已深度依赖网络空间。然而,网络与信息技术未能深入融入育人体系,耦合育人过程,从而制约了网络育人能力的提升,难以支撑有效的“三全育人”作用发挥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主要做法:挖掘网络与信息化育人要素,构建网络育人体系,提升网络育人成效,助力三全育人协同作用发挥。

深入挖掘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网络与信息化育人要素,确保每一项技术应用、每一个平台建设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把握人才培养成长共性规律和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将思政培养与价值引领贯穿于网络育人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数据,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数据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意识,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核心目标。

图 1 立体化网络育人体系

    (二)教学痛点二:育人全过程数据孤岛问题

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涉及招生、教学、学工、就业、图书馆等众多部门,各部门业务独立运行,数据质量、标准不统一,大量的“数据烟囱”导致人才培养数据都为点状或短链数据,无法构成支持育人目标的网状数据,难以支撑精准综合素质评价、个性化规划指导与育人决策。

主要做法:以学生报到至毕业的全过程为主线,建立跨部门协同的数据治理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

分析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业务和数据,从业务要素、业务数据、业务交互、业务结果和数据标准五方面对业务进行数据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生全周期数据(招生、学习、成长、毕业等)、培养过程管理数据(培养方案、教学资源、质量监控等)、外部关联数据(单位评价、就业数据等)的数据源,通过教学质量优化、五育并举评价、人才供需匹配等数据应用场景,开发数据的价值;出台《北京林业大学校务数据管理办法》等制度,打造统一数据中台,构建覆盖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一张表”和“教师一张表”,推动教学工具服务化、培养决策服务化、学生支持服务化,助力个性化培养和科学化决策,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数据权益意识和数据应用能力。

图 2 人才培养全流程数业协同体系

    (三)教学痛点三:师生数字化服务体验不高问题

办事流程分散、服务入口繁多的数字化服务建设模式容易忽略教师和学生的真实体验与迫切需求,建成的数字化应用“不好用、不爱用”,导致“五育并举”培养过程和精准画像的割裂,师生在数字化时代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强,难以有效支撑教学改革创新与精准育人服务。

主要做法:坚决贯彻“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师生的实际需求与校园真实场景作为根本驱动,创优精准、便捷、智能的网络育人新环境,拓深拓宽网络与信息化育人场景。

图 3 网络与信息化育人服务矩阵

深入挖掘高频应用场景,打造高效、友好、智能的服务矩阵。面向人才培养“五育”并举需求,开发二课堂应用,支持综合素质测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对教学科研核心网站及资源库进行访问优化与免流量保障,全力支撑线上教学与科研活动;构建智能算力基座,为科研创新提供坚实基础支撑;搭建融合数据分析的科研选题与学术期刊推荐系统,服务师生学术发展需求;建设统一云存储平台,有效支持教学科研资源的存储与共享;建成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和移动应用,整合跨部门服务流程,显著提升办事效率;引入生物识别支付等新型技术,打造便捷智慧的校园生活体验,不断优化的教学、科研环境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成果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创新点

    (一)成果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成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目标,以“数据+智能”为双轮驱动引擎,通过机制创新、流程再造和技术融合,系统构建一个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需求牵引相结合、数据流通与业务协同相促进、技术赋能与体验优化相统一的立体化网络育人生态系统。

具体而言,首先通过“一核筑基”明确方向,确保所有工作不偏离育人本位。其次,通过“双需驱动”精准发力,确保建设内容贴近师生真实需求。再次,通过“四化递进”(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服务价值化)打通数据赋能育人的完整价值链,将数据转化为育人生产力。最后,通过“多方协同”破除组织壁垒,建立可持续的共建共享机制,保障模式的落地与长效运行。这一思路具体体现为“1125”框架和“五个一”工程的实施。

    (二)成果的创新点

    1. 育人模式创新:提出了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立体化网络育人模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提出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作为根本目标与价值导向。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发,体系化梳理数字要素结合点,将数字技术融入育人全过程,推动育人主体、过程与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通业务、流程壁垒,打造数据中台,搭建“学生一张表”,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服务价值化的数据贯通递进;以师生需求和校园场景驱动,构建涵盖智能算力、学术支撑、无感智慧服务的一体化育人环境。育人模式新、覆盖面广,有效提升了育人成效。

    2. 育人生态创新:形成了以场景驱动和数业协同为要点的育人服务新生态

以师生为中心,探索并创新打造“场景驱动”“全流程数业协同”的人才培养网络育人新生态。通过打通招生、培养、就业等32个业务系统,构建“学生一张表”“教师一张表”,实现超过9000万条数据的融合治理,推动数据在不同育人环节中有效流动与业务协同,显著提升学生个人画像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以高频应用场景为牵引,打造了集北林移动APP、掌纹支付、北林云盘、智能计算平台、科研选题分析和学术期刊投稿系统等于一体的高效、友好、智能的服务矩阵,实现“一端通办、无感服务”,年服务办理近30万次。育人生态理念新、实践路径成熟,有效提升了育人目标的达成度。

    3. 协同机制创新:构建了以多方联动为引擎的信息化育人长效框架

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创新性构筑了“1125”信息化协同育人框架,形成以“多方联动”为引擎的长效运行机制。该框架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为主线,以“筑牢网络安全”为底线,以“基础设施与数据资源”为基础,系统性推进数字化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承五大领域深度融合。建立跨17个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和《校务数据管理办法》等制度,以“数据+智能”为主线实施“五个一”工程,建成支撑科研的“一朵云”、提升服务的“一张网”、赋能应用的“一张表”、整合流程的“一站办”与保障安全的“一条线”,形成“共建共享、业务联动、数据驱动”的协同闭环。该框架可持续、可推广,有效提升了部门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

图 4 “1125”信息化协同育人框架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实践,将网络育人要素贯穿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突出“三全育人”协同作用发挥(一核筑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师生校园学习生活场景实际需求驱动网络育人体系建设(双驱动),锻炼学生抽象问题、寻求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贯通学生成长过程和人才培育全链数据,拓深拓宽网络育人场景(四化递进),培养学生数据化意识和数据权益敏感性;校院两级、部门学院、学校和师生、各单位和信息办种好责任田、打破壁垒(多方协同),支持学生发展,提升协同育人成效。基于成果研制过程申报并获批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项目3项,发表论文5篇,服务师生3.63万人,获评智慧高校-创新高校奖,入选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和高校数据共享应用平台“一校一例”优秀案例。

    (一)校内应用成效:育人效能与学生收获双提升

基于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全过程的“学生一张表”和综合素质测评平台,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效果和五育并举效果的实时监测;学生个人画像实现了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就业的早期干预,基于“教师一张表”构建的线上绩效考核模型,考核效率提升80%,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一校一例”优秀案例。一站式办事大厅集成649项服务,累计办理29.3万次,服务3.63万人,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至4.2天,为师生减少跑腿14.6万公里。北林APP、掌纹支付(日均1.8万人次)等应用极大便捷了校园生活。智能算力基座累计提供170万机时计算服务,支撑了41支重点课题团队,助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42项,科研选题与期刊投稿分析系统月均支撑4000余人次,有效服务于师生的学术成长与创新。

图 5 网络育人模式校内应用成效

    (二)校外辐射影响:推广价值与示范效应双显著

成果核心内容受邀在“第九届智慧高校CIO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百家论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等农业院校分会”等重要会议上做经验分享,引发了强烈反响和积极评价。自主研发的“数据中台治理方案”、“线上绩效考核模型”、“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模式”等,与兄弟院校形成共建共享联盟。成果相关实践荣获“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农林类院校,2023、2024)、“信息与网络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智慧高校-创新高校奖”(2025)等多项荣誉称号。校园卡平台早于2017年便入选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本成果源于实践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成果所提炼出的“一核筑基、双需驱动、四化递进、多方协同”模式及其背后的实施框架,有力支持了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同类院校的网络与信息化育人工作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