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总结

    一、成果背景简介

2018年10月教育部提出全面推进“四新”建设,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2021年,我校日语专业总结20多年办学成果,申报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6月,成功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一流专业建设契机,我校日语专业正式开启新文科精神指导下的内涵式发展改革,逐步探索和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日语人才培养质量。

对照教育部“四新”要求,我校日语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依托,立足我校农林高校的特色定位,努力探索高素质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外语教学,逐步向“外语+生态”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图1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思路

    二、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过程中,日语专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明显的。

首先,在新文科背景下,此前的2018版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体系完整且行之有效,但仅聚焦于日语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新文科背景下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其次,在师资方面,我校日语专业师资来源比较单一,在学科交叉方面没有现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于生态、林业、环境领域的知识和研究能力不足。

第三,在学生方面,我专业在学校不属于中心重点学科,生源质量相对偏低,调剂生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必须依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逐步打造、提升复合型能力。

同时,面对一流专业建设的重任,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国际联合培养体系也存在多年固化、缺乏创新、信息水平较低等不足,需要新的开拓来进一步拓展实践圈子,丰富人才培养路径,才能更好地为培养新文科复合型卓越日语人才服务。

    三、改革的措施

在充分调研并仔细分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日语专业提出了“1+2+4”师生共同成长型学科交叉育人模式,即:定好“一套科学方案”,抓好“两个核心”建设,做好“四条路径”规划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图2 复合型人才培养“1+2+4”模式

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指的是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体现日语与其他人文社科、生态环境学科的交叉融合。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日语专业根据守正创新、价值引领、交叉融合、实践导向的新文科精神,立足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校之本,对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遵循新文科精神进行科学规划,除了日本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人文社科知识,还新增了“生态环境日语读译”、“生态文化日语导游”、“日本文学专题”(日本生态文学)三门特色课程,突出“日语+生态”人才培养特色。专业还组织教师修订新版课程教学大纲,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融入大纲,通过生态引智,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价值引领之路。

个重要核心”指的是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与打造探索型学生团队两个重要核心。首先,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新文科相关的教研教改,加强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同时尝试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参与多领域日语学术书籍翻译等,不断提升跨学科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经过数年努力探索,教师团队出版了一批跨学科著作、译著和专业课特色教材,发表了多篇新文科相关教研论文。其次,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开展“日语+生态”大创科研,打造探索型学生团队。通过师生在学科交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中的相互促进,实现共同提高,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经过数年努力积累,学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大创立项8项,其中与生态相关的6项(占75%),发表生态相关研究论文9篇。

“四条成长路径”指的是融入生态文明思想的课堂教学、科研创新、实践实训及国际平台联合培养。通过四条途径的历练,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针对有待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日语专业从更加契合“日语+生态”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兼顾“线上+线下”,提升信息化水平两个角度改革实践教学,与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林草局、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等携手合作,丰富实践教学模式,贴近“日语+生态”特色,取得了良好效果。针对有待拓展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大力拓宽友好合作的日本高校圈子,探索更多联合培养模式。在已有交流合作日本高校的基础上,与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文京学院大学新签订友好交流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联合培养平台,并新增2+2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国内专业学习与国际联合培养的“双平台”,共同打造“日语+”个性化复合型日语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

如上所述,近年来,日语专业应用“1+2+4”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生态引智科研笃行实践赋能联合培养推动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改革的成效

    在“1+2+4”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日语专业获得:

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B级成果奖1项: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日语交际功能语法》

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比赛获奖2项:

2023年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

2024年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总决赛三等奖

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5项

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决赛优秀指导老师

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优秀指导教师

国才杯日语组(北京赛区)获奖指导教师

笹川杯品书知日本征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等

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创课题立项8项(生态相关6项,约75%)

“关于日本森林教育的调查研究”

“日本国家公园森林康养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发展启示”

“英日国家海洋教育对中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等。

北京市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1项

教师出版专业课教材2部:

《日本概况(日汉对照)》(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级日语阅读》(《人民中国》之中国故事系列)

待出版专业课教材2部:

《生态环境日语读译》(已申报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教材建设)

《日本生态文学作品选读》(已申报农业农村部十四五教材建设)

特色教材群主体建设完成。这些教材突出“日语+生态”特色,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将有效提升我校日语专业的学科影响力。

出版学术研究著作3部:

《日本林业动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专项成果)

《解读日本》

《资本论(第一卷)日文版河上肇、宫川实译本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成果)

出版译著5部:

《日本国家公园巡礼:8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研究文库)

《21世纪国富论》

《不战而胜:新商业模式下的竞争战略》等

学生1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学生参加大型学科竞赛(中华杯日语演讲比赛、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等),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48项。

在“1+2+4”育人模式下,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体现为:学生日英双语能力强,竞赛获奖多,生态素质好,学术研究精。2023、2024年,日语专业相继出现2名学生满分通过JLPT考试最高级N1级(图3),创下专业创立20多年来的新纪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生态相关跨学科大创,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生态相关9篇,1篇论文斩获全国日语学科论坛论文评比三等奖。

图3 学生部分成绩和奖项截图

日语专业师生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校级优质本科课程、十佳班主任、十佳班级评选优秀班集体等各类校级荣誉40余项。学生综合素质优秀,每年超50%的毕业生升入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2025年深造率达80%

图4 日语专业近年毕业深造率统计

    五、改革的创新点

    (一)创新“1+2+4”育人模式,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步骤路线

我校日语专业明确定位新文科建设下的专业发展目标,立足自身特点,创新了“1+2+4”师生共同成长型学科交叉育人模式,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价值引领,全面规划“日语+生态”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把握教师与学生两大抓手,理顺教学、科研、实践与联合培养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多重成长路径作用,通过定好“一套科学方案”,抓好“两个核心”建设,做好“四条路径”规划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此育人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构成人才培养的“双核心”。专业首先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教师提升跨学科专业素养,积极探索新文科下交叉融合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努力打造有跨学科知识素养及研究素养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们也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通过听课、研究、翻译、教材编写、学术研讨、指导大创等多种方式,逐步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并产出了一大批教改成果和科研成果。教师发表10篇教改论文(1篇CSSCI扩展),其中4篇获校级教改研究优秀论文奖。

表2 教师近年发表教改论文列表

image.png

其次,通过体系化的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实习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生态语言服务意识和能力,强化“日语+生态”复合型知识结构,激发跨学科科研兴趣与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日语专业学生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大创立项8项,其中与生态相关的就占6项(占75%),并发表生态相关研究论文9篇。

表3 师生近年发表生态相关论文列表

image.png

同时,专业积极扩大与日本高校的联合培养合作,把高年级学生的国际联合培养规模化、制度化,让国内学习与国际联合培养稳定形成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双平台”,扩大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成长模式,共同打造更多“日语+”个性化复合型卓越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

表4 日语专业近年派出交换留学情况

image.png

    (二)创新课程体系与科研成果,领航“日语+生态”专业特色

日语专业结合我校作为农林类院校的生态特色,确定新文科下的学科交叉融合改革方向。在课程体系方面,淘汰部分传统语言技能课,新增“日语+生态”特色课程群。

《日本文学专题》课程聚焦日本生态文学的研读与讨论,从不同侧面,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展开深入思考;《生态环境日语读译》课程围绕生态文明、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林业与森林康养、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等丰富主题,开展深度阅读和翻译学习,培养理解、赞同、有能力对外传播生态文明思想的日语人才;《生态文化日语导游》把生态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传承并传播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

科研成果方面,教师推出特色专业课教材,出版跨学科日语学术书籍著作、译作。《日本概况(日汉对照)》教材加入对日本林业、国家公园专题章节;《中级日语阅读》教材精选反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等精彩篇章;著作《日本林业动态》从多个侧面总结了日本森林治理与林业经营的政策与实效;译著《日本国家公园巡礼:8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记载了日本国家公园的丰富实践案例,为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教师还积极指导学生“日语+生态”特色大创科研,撰写发表研究论文,领航“日语+生态”人才培养特色。

    (三)实践突出生态导向产出导向,国际联合培养注重多元发展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方面,注重两个导向:一是突出生态导向,努力开拓与生态紧密结合的实习实践途径。例如: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实践、国家林草局综合实习等。学生通过实践实习,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熟悉国家林草工作相关政策规定,为成长为优秀的“日语+生态”特色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注重的第二个导向是:突出产出导向。专业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签订日语教学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组织学生参加由该中心主办的线上翻译实习,通过“线上”实习,弥补“线下”实习因场地、人员、空间、时间等多种制约而带来的不便,提高了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并惠及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同时,线上翻译实习的引入还实现了以训备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兴趣,近年来学生参加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等大型翻译赛事,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4项。

表5 近年日语专业学生翻译类大型学科赛事获奖情况

image.png

在国际联合培养方面,日语专业努力扩大联合培养的日本高校圈子,丰富联合培养的合作形式。鼓励学生在语言课程外,选修跨学科日语课程,促进复合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2024年以来,日语专业又新增2所日本友好交流合作高校——关西外国语大学、文京学院大学,并增设“2+2”双学士学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以更好地贯彻新文科精神,培养高素质、强复合、国际化的日语人才。

    综上所述,日语专业以新文科设为引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双升级。通过探索实践“1+2+4”师生共同成长型学科交叉育人模式,以“生态引智科研笃行实践赋能联合培养为育人方针,拓展绿色学府日语专业建设新思路,推动新文科下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对农林类院校日语专业新文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