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总结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思政工作格局”,要求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教育强国实施纲要》进一步强调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深度融合。而实践中,课程思政多停留于单点渗透,缺少承上启下的中枢环节,导致“最后一公里”未被打通。尤其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简称“水保专业”)和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类专业,如何将自然科学规律与国家战略对接并转化为学生责任担当,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为回应挑战,北京林业大学自2014年3月依托水保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国家教育改革部署,启动系统改革探索。本成果以“把精彩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根本理念,凝练关君蔚院士扎根实践、心系家国的科学家精神,探索从“铸魂育人”向“铸魂育才”的进阶路径

image.png

图1 地学课程群思政中枢框架图

成果提出“地学课程群大思政中枢”的原创构想,填补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之间的承接层级。地学课程群涵盖《土壤侵蚀原理》《地质地貌学》等核心课程,是学生理解地表过程与生态治理的基础,也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支撑。它既承担启蒙与深化功能,又服务生态安全等国家战略,凭借科学认知、工程方法与价值教育的综合功能,成为课程延展至专业思政的关键枢纽。在此基础上,成果建构了“理念引领—模块递进—实践沉浸—数智赋能”的育人体系:在理念上,强调科学规律与国家战略统一;在实践上,构建“户外学校—多元沉浸—真题真做”链条,引导学生在多维场景中锤炼本领、涵养情怀;在数智层面,研发“虚拟仿真—知识图谱—AI评价”闭环,实现智慧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耦合。

至2021年4月“大思政课”建设方案出台时,成果已完成体系建构并进入实践检验期。成果有力支撑了全国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水保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等建设,并在全国19所高校推广应用。成果探索的以课程群为中枢、以科学家精神为底色的生态类专业“大思政课”模式,为教育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范式。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路径未通:课程群未有效发挥中枢作用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虽已形成完备课程体系,但课程思政多局限于单课嵌入,缺乏整体统筹。土壤侵蚀、地学过程等核心课程虽为学生奠基,却未实现知识链与价值链的贯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育人成效向铸魂育才转化不够有力。

2.情境不足:实践教学未有机生成使命担当

野外实习多聚焦调查、实验等技能训练,学生“会做事”,却难在实践中“愿担当”。面对生态治理和流域保护等重大需求,实践环节缺少与真实任务结合的价值引导,学生难将所学转化为家国责任。

image.png

图2 真实教学问题剖析

3.融通不深:数智赋能未有力支撑价值塑造

虚拟仿真、知识图谱、AI课程虽已应用,但多停留于演示与操作,未能承载地学复杂过程的推演与价值导向。学生虽能操作,却难以在数智化学习中完成从认知规律到使命担当的跃迁。

    (三)成果建设历程

1.探索阶段(2014—2016):依托专业建设试点,在《土壤侵蚀原理》《地质地貌学》等核心课程中尝试思政元素融入,初步探索科学规律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方式,形成点状经验。

2.集成阶段(2017—2021):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进背景下,提出“理念贯通—模块递进—实践沉浸—数智赋能”总体设计,建构“地学课程群大思政中枢”框架。通过体系重构、实践拓展和数智赋能,打通知识链与价值链,并于2021年《大思政课建设方案》出台前完成整体集成。

3.深化阶段(2022—至今):对接教育强国与数字化战略,依托虚拟仿真、知识图谱和AI评价,推动成果在校内全覆盖,并在全国19所高校推广应用。成果实现了从“课程有思政”到“课程群成体系”,再到“学科育人范式”的跃升,形成生态类专业“大思政课”建设的新样板。

image.png

图3 成果建设历程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课程群统筹,打通知识与价值逻辑

针对课程群未能有效发挥中枢作用的难题,成果提出以“课程知识图谱—课程群知识图谱—价值图谱”递进结构为核心的整体统筹方案,推动课程群实现“知识逻辑—价值逻辑”的双向贯通。在教学设计层面,打破以往单课孤立状态,围绕地表过程、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主题进行跨课程联动单元的整体设计,使不同课程不再是分散的知识点堆积,而是形成完整的逻辑网络。在资源建设层面,搭建覆盖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三北工程等重大案例的共享案例库,支撑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群层面进行跨域学习与价值分析。在运行机制层面,建立跨学科教师共同体,推动“课程共建、案例共用、评价共通”,并形成“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别”的课程群架构,使课程在纵向递进与横向互补中协同发力。由此,课程群由单一知识集合升级为价值中枢,学生在“科学规律—战略意义—责任担当”的逻辑链条中实现系统性成长,打通由“铸魂育人”走向“铸魂育才”的通道。

image.png

image.png

图4 课程群教学目标重构

图5 “课程知识图谱—课程群知识图谱—价值图谱”递进结构

2.构建多元实践场景,生成责任与使命担当

针对实践教学未能有效引导使命感的问题,成果系统搭建“课堂—野外—工程—社会”四位一体的多场景育人体系,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实现认知深化、能力提升与价值生成。在课堂场景中,以问题驱动、案例导入和情境模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生态安全与社会现实问题;在野外场景中,依托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和“户外学校”,让学生直面复杂地学环境,体悟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和谐;在工程场景中,直接引入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等真实任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方案,训练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场景中,组织学生参与地方生态治理和社区服务,将知识和技术真正应用于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全过程嵌入“学业—学术—社会”三导师协同机制,由教师、科研导师和社会导师分工引导,分别负责学习规划、科研训练和社会责任感塑造,确保学生在多元场景中实现从“会做事”到“愿担当”的跃升

image.png

图6 户外学校+多场景育人体系

3.深化数智赋能应用,融合智慧教学与价值塑造

针对数智赋能与价值引导结合不深的问题,成果提出“虚拟仿真—课程群知识图谱—智能评价”的综合应用模式。虚拟仿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在沉浸式环境中推演地貌演化、水沙过程和冻融效应,培养探究力与系统思维;课程群知识图谱重构跨课程的知识点与价值点,将分散的内容整合为“认知—机理—责任”的逻辑链条,使学生能够理解科学规律与社会责任的内在关联;智能评价系统则聚焦学生在情境决策中的价值取向,动态生成学习与价值画像,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实现因材施教。通过三者的深度融合,数智赋能不再停留于现象演示和操作训练,而成为推动学生完成“认知规律—战略理解—使命担当”跃迁的核心驱动力,真正实现技术与价值的同频共振。

image.png

图7 “虚拟仿真—课程群知识图谱—智能评价”应用模式

4.健全动态评价体系,保障改革闭环落地

针对育人成效转化不够有力的问题,成果建立以“三导师评价”为核心的动态评价机制,形成“维度可量—目标可达—成效可证—路径闭环”的系统方案

image.png

图8 铸魂育才递阶动态评价体系

在维度层面,依托课程群与价值图谱,将知识掌握、能力生成、价值认同映射为可观测指标,实现对育人成效的精细化表征;在目标层面,构建年级递进式要求:大一注重价值启蒙,大二强化知识整合,大三突出科研突破与社会责任,大四聚焦专业担当与职业伦理,使育人目标逐步递进;在成效层面,建立“成效云仓”,汇聚课程成绩、实践成果、竞赛获奖、社会采纳、升学就业等多维数据,为育人成效提供坚实的证据支撑;在路径层面,三导师评价与成效云仓联动,形成“过程监测—阶段诊断—年度总结—改进反馈”的闭环。由此,课程群思政育人成效实现了从可感知到可验证、从单点到系统、从育人到育才的稳步转化,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与可推广性。

    三、成果的创新点

1.中枢统筹创新:补位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承接环节

成果提出“地学课程群大思政中枢”的原创理念,突破了以往课程思政零散嵌入、点状推进的局限,填补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之间长期存在的断层。通过以课程群为核心单元,将分散的单门课程建设转型为整体统筹的结构化设计,实现了从“课程集合”向“价值中枢”的跨越。课程群不仅承载科学规律的启蒙与深化,更发挥承上启下的中枢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科学规律—战略意义—责任担当”的逻辑链条中逐级成长。其独特价值在于传承“把精彩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将学术探索与家国使命紧密结合,推动学生在学习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生态文明视野与社会责任担当。通过这一创新设计,成果为破解大思政在专业教育中落地难、衔接断层的普遍困境提供了突破性方案,并为其他依托核心课程群的专业构建“大思政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2.模式融合创新:实现“铸魂育人”向“铸魂育才”的进阶

成果探索形成了“理念引领—模块递进—实践沉浸—数智赋能”的整体育人模式,强调科学规律与国家战略的内在统一,突出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不同于以往局限于课堂讲授或单点实践的思政探索,该模式通过课堂启蒙、野外考察、工程任务与社会服务的多维场景,结合虚拟仿真、知识图谱和智能评价等智慧手段,构建了纵横贯通的系统网络。学生在这一模式下,不仅获得地学规律与生态原理的系统认知,更在国家重大工程和区域治理中切身感悟责任与使命,实现从“会做事”到“愿担当”的跃升。在新农科与生态文明战略的背景下,这一模式将“铸魂育人”进一步提升为“铸魂育才”,使学生在“学知识、强能力、担使命”的进阶中,完成从专业学习者到责任担当者、社会服务者的转型,成为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型人才。该模式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碎片化的局限,为生态类专业乃至其他学科提供了系统融合的实践范式。

3.方法体系创新:建立可验证、可推广的育才路径

在方法论层面,成果构建了“课程知识图谱—课程群知识图谱—价值图谱”的递进框架,将知识学习、能力生成与价值认同重构为一体化逻辑链条,推动课程群统筹真正落地。与之配套,建立了动态评价体系,以“维度可量、目标可达、成效可证、路径闭环”为基本标准,实现从结果可感知到过程可验证的全面转化。评价体系涵盖知识掌握、科研突破、社会责任与职业伦理等多维指标,确保育人成效能够在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采纳和就业升学中得到充分印证。同时,成果将这一体系与“学业—学术—社会”三导师协同机制深度结合,实现价值引领与学习规划、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的整体融合,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逐步完成从价值启蒙到使命担当的跨越。该方法体系不仅保证了育人改革的实效性,更提供了可推广、可持续的逻辑框架,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长效支撑和制度保障。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学生成长赋能,价值认同与能力双提升

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群统筹与多场景育人支撑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发展信心显著增强。入学时,水保专业第一志愿率不足30%;通过系统改革和课程群中枢驱动,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学习主动性持续提升。毕业出口表现突出,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升学率稳定在80%以上,对口就业比例超过90%,充分展现了学生对学科方向的热情与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生态环境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113项奖项,参赛覆盖率和获奖层次不断提高。同时,多名学生代表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国家级荣誉。典型案例与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以及央视专题报道,社会影响广泛,反映出学生在价值认同、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持续成长和突破。

image.png

image.png

图9 学生参与“大思政”相关活动情况

10学生培养情况


2.课程群架构推广,课程思政由点到面升级

“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别”的课程群架构已在校内和全国19所高校推广应用,有效推动课程思政由“单课探索”向“整体范式”跃升。在校内,地学课程群被确立为水保专业思政建设的中枢,全面提升课程体系的统筹力与育人效能,形成了专业层面的整体升级。在校外,兄弟院校在引入案例库的同时,更采纳了“课程群统筹—案例共享—评价协同”的建设思路,使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依托全国虚拟教研室和系列研讨活动,累计培训教师1200余人次,推动生态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整体提升。部分核心课程入选教育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教学讲义首批试点,成为“三进”教育的重要载体,为课程群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复制与推广提供了成熟路径和可靠范式。

image.png

图11 课程群架构推广应用情况

    3.多场景实践拓展,家国使命与社会责任同频

“课堂—野外—工程—社会”的多场景实践体系,有效强化了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场景中,通过问题导向和情境引入,帮助学生主动聚焦生态安全与环境治理前沿;在野外场景中,依托“户外学校”,让学生在典型生态区域直面真实国情,培养科学素养和生态情怀;在工程与社会场景中,学生被置于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和重大工程建设的真实任务中,推动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

    方案和实践行动。实践期内,学生累计参与地方生态治理项目51项,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2万人次,部分成果被地方政府和企业采纳,产生了直接的社会与生态效益。“户外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被《中国教育报》“大思政”专栏刊登,成为全国示范案例。学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从“会做事”到“愿担当”的跃迁,在社会服务中淬炼使命与责任。

4.示范引领效应,战略支撑与推广价值凸显

成果团队牵头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主持制定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获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充分彰显了在理念、机制与实践上的示范引领价值。第一完成人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将党建与大思政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了“党建引领—课程群中枢—铸魂育才”的系统格局。成果多次获评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和思政示范课程,实践经验持续被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和推介。通过持续推广,课程群思政已经由局部探索发展为全国共享的系统范式,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高度统一,为教育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和示范价值。

image.png

图12 媒体报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