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学生成长赋能,价值认同与能力双提升

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群统筹和多场景育人支撑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发展信心显著增强。入学时,水保专业第一志愿率不足30%;通过系统改革和课程群中枢驱动,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主动性大幅提升。毕业出口表现突出,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升学率稳定在80%以上,对口就业比例超过90%,展现出学生对学科方向的持续热情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五年来,学生在全国生态环境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113项,并有学生代表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典型案例与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以及央视专题报道,反映出学生在价值认同、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成长。

(2)课程群架构推广,课程思政由点到面升级

“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别”课程群架构在校内和全国19所高校推广应用,推动课程思政由“单课探索”走向“整体范式”。校内,地学课程群成为统筹水保国家一流专业的课程思政中枢,推动专业整体升级;兄弟院校在引入案例库的同时,更采纳了“课程群统筹—案例共享—评价协同”建设思路,使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依托全国虚拟教研室和系列研讨,累计培训教师1200余人次,显著提升了生态类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核心课程入选教育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讲义首批试点,成为“三进”的重要载体,为课程群模式推广提供了成熟路径。

(3)多场景实践拓展,家国使命与社会责任同频

“课堂—野外—工程—社会”多场景实践体系有效强化了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课堂场景注重问题导向与情境引入,帮助学生聚焦生态安全前沿;野外情景依托“户外学校”,使学生在真实地学环境中形成科学素养与生态情怀;工程与社会则将学生置于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方案。实践期,累计服务地方项目51项,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2万人次,部分成果被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采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户外学校”探索被《中国教育报》“大思政”版块报道,成为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实现了学生从“会做事”到“愿担当”的转变

(4)示范引领效应,战略支撑与推广价值凸显

    团队牵头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主持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制定,获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凸显了课程群思政在理念与机制上的示范价值。第一完成人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负责人,推动党建与大思政深度融合。成果多次获评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与思政示范课程,实践经验持续被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通过持续推广,课程群思政已成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统一的育人路径,为教育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