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以专业服务基层民生为目标,以社区工作站为切口,六校协同搭建“校—站”协同育人站点网络,建立“行动—融合—协同”三维方法体系,打通“高校课堂—社区服务”育人通道

1.行动引领,以基层真实场景驱动学生知行合一

1)平台筑基:织就六校协同的基层育人网络

联动6校建立覆盖112个城乡社区的“校—站”育人站点网络,绘制“需求—服务”精准链接图谱,凝练“环境美好、使用便利、绿色低碳、健康宜居”4领域15项清单,实现社区需求与专业服务的高效衔接。

2)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服务基层的内生动力

围绕社区更新、口袋公园、海绵社区、乡村营建等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的社区共建课题。师生在真实场景中“挖倔问题→商议方案→组织共建→激发动力”,实现能力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3)党建引领:打造“专业+党建”双融育人路径

推动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组织结对,牵头组建“绿色社区讲师团”,开发“设计为民”科普党课,党员带头参与共建,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服务全过程。

2.校站融通,构建“社区即课堂”教学实施闭环

1)课程贯通:建立“四阶递进”融入社区课程链

挖掘特色建设示范课程,通过“专业概论引入诗意栖居→社会调查剖析社区问题→园林设计探索解决方案→植物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将社区民生议题深度融入4阶专业课程,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跃迁。

2)实践联动:推动“四环融合”的社区行动共创

6校联动打造跨专业、年级的师生品牌实践团,结合“社会实践、双创训练、学科竞赛、毕业设计”4专业环节服务社区。暑期工作营发掘社区需求,凝练关键问题开展双创训练,推进创新方案参加专业竞赛,复盘整合完成毕业设计并组织共建,系统提升学生跨学科协作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3)成果共享:优化“四维输出”的成果产出评价

完善社区看得懂、用得上的“调研报告、设计方案、共建计划、展览讲座”4类成果,数智赋能居民交互,构建涵盖专业能力、协作水平、居民满意度与实施效果的4维评价体系。

3.多元聚力,筑牢“校-站”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1)教研协同:打造“六校五驱”的虚拟教研平台

依托虚拟教研室,通过“专题展览、师生研讨、联合实践、案例竞赛、数字资源共建”5轮驱动,实现6校特色发展和经验互鉴,并辐射全国。

2)管理协同:建立“三方共管”的站点运行机制

推行工作站“站长统筹+教师指导+学生轮值”共管机制,形成权责明晰的可持续运行体系。站长对接需求、协调资源;教师提供技术咨询、协调进度;学生负责活动组织、工作衔接。

3)资源协同:构建“五源汇流”的项目孵化机制

整合社区发展金、党建经费、公益基金、教研经费、居民募资5类渠道,设立微项目孵化金,支持师生教研成果转化为“小而实、见效快”的微行动,夯实社区信任基础,完善“产学研协同”持续基层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