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总结

     一、成果建设的背景与总体目标

美育是“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 的美育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存在三大核心痛点:

(1)课程设计偏重艺术技能的培养,而非人文素养、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缺乏生态美学的有效引入。其表现为课程内容同质化,课程结构简单,课程内容不连贯;生态美学内容不足。这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理解生态与艺术的关系。

(2)艺术设计教学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学生艺术成果转化需求。教学内容相对丰富但实践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实践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生态议题的结合度较低;学生艺术思维活跃但缺乏有效的发挥与实践场景,最终导致应对具体问题的生态思维与生态意识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3)艺术设计课程评价机制单一,无法实现价值熏陶的目的。艺术设计课程终评基本以结课作业或论文主导,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渐进性与批判思维的提升缺乏评价,无法充分反映学生审美与素质能力的学习成效,与美育价值理念相悖。同时,对于生态美育的教学目标,没有对应的评价标准的量化机制。

针对当前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教学成果以生态美育为导向,深入贯彻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育人全过程,建立了“四维一体”递进式课程体系;构建了“主讲课堂+实践课堂”的综合性教学模式;设立了“过程导向+多元维度”的动态评价机制,持续优化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成果实效显著。

image.png

    二、 创新性实践:重构教学体系,赋能育人全过程

本成果充分运用“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思路,实现“科教育人”“产教育人”相统一。

1. 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重塑:构建“四维一体”递进式课程体系

本成果构建了 “四维一体”立体化课程体系,形成“理论奠基-创新培养-实践深化-跨界拓展”的完整培养链条,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技能与应用联系不足的问题。“基础认知”模块的专题性课程与“创意表现”模块的针对性训练,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连贯与进阶;“实践创新”与“跨界融合”模块,将美育与社会、生态等领域深度关联,引入具体项目、应用,将设计实践从单一学科拓展为跨学科、综合性的育人体系。

(1)基础认知:

开设艺术原理性课程,如《艺术史概论》《环境设计导论》《中国美术经典赏析》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艺术和审美的基本概念,建立艺术基本认知框架,理解美的普遍规律和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以审美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凝练教学主题,将各个艺术门类中相关艺术形式形成专题性课程。如《中国传统装饰设计》、《动画设计构成基础》,注重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强调课程间的连贯性、层次性,能够使学生跨越不同艺术形式,提升其对多元审美特征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克服传统美育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将生态美学理念融入基础教学。例如,在课程中融入环保材料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建立起“艺术与生态共生”的观念。

(2)创意表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例如《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思维》《升级再造设计》等课程。

开设连贯的进阶课程。例如基础素描课,在秋季学期开设《创意素描》,随之春季学期开设《设计素描》,在秋季学期开设《色彩造型》,随之春季学期开设《色彩表现》,注重对学生阶段性的培养。

鼓励学生运用生态理念进行创新表达。改革成效斐然,如《升级再造设计》课程更是入选北京林业大学高校美育教学优秀案例,充分展现了师生将环保与再生理念转化为创意设计的能力。

(3)实践创新:

设置多元化实践课程(环节),拓展课堂边界,开设了《创意表现实习》《设计研读与实践》等课程,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和各类艺术社团活动。

拓展实践场域。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公园、京郊等地方进行写生实践。

丰富实践方式。如组织专题创作,参加创意设计大赛,其中不乏生态专题实践内容,如可持续设计大赛等,旨在将艺术实践与生态、社会深度融合。

(4)跨界融合:

打造“生态美育”导向的艺术设计实践环节。本成果引入了一系列“生态美育”实践项目,如与博物馆自然教育、乡村艺术建设、科普艺术创作和公共艺术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是教学实践,更是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例如《林大有好多鸟》主题展览的策划,以及组织学生进行鸟类主题创作等环节,将自然与艺术、科普与美育有机融合,获得了广泛好评。

image.png

2. 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构建“ 生态美育 +社会需求” 双导向实践平台

本成果本根植于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特色,突破传统艺术教学仅聚焦美学与技能培养的局限性,构建了“主讲课堂+实践课堂”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有效回应了“美育教学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学生艺术成果转化需求”的问题。本成果将生态实践与社会需求联合驱动,在提升学生基本知识技能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可落地的具体生态实践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提升“艺术+生态”思考与实践能力,切实将艺术价值转化为赋能生态建设的实际力量。

在课程中增设“生态维度”的实践内容。根据课程培养目标鼓励生态主题创意与思考。如生态主题创作(生态主题展览)、视觉设计(环保公益海报、自然公共区域形象设计)、绿色环境艺术(生态公共艺术装置)、生态美育传播(自然笔记绘制)。

将“社会需求”作为教学的核心驱动力,为学生提供可落地的实践项目。使艺术实践从单纯的实习任务升华为服务社会的“生态美育”项目。组织“生态艺术实践”,如自然保护区(如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等)、乡村(如安吉县大余村、北京怀柔黄花镇村等)、艺术机构(如798艺术区等),完成“生态主题墙绘”、再生材料艺术装置等。形成“主讲课堂+实践课堂”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具体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且成效显著:

    (1)乡村振兴与生态美化: 团队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开展短期生态实践,完成了许多乡村艺术建设项目。例如,《创意表现》实习课程期间,200余名学生为河北省上庄村进行堤坝绘制。为北京市怀柔区黄花镇村设计了符合该村特色的系列文创产品项目,现已作为当地自然科普教育活动礼品使用。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在上海新镇村三界址开展驻村创作。与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共同参与浙江安吉余村艺术驻村计划,带领学生进项该村龙年灯会废弃材料二次创作,服务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2)公共艺术项目: 本成果将教学实践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教师和学生参与了多个大型项目。如2025年为北京市将府公园设计的公共艺术项目。石景山区山体壁画《京西驼铃古道》,将浮雕艺术与固土护坡技术相结合,兼具环境保护与文化功能。这些实践内容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艺术赋能生态建设的实际力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3)校企合作与再生设计: 本成果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将实践项目与商业需求相结合。例如北京荟聚·宜家·抱扑再生系列合作课题,让学生探索可持续设计与再生材料的应用。另外,南宫艺术博物馆的共建项目,则使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博物馆空间与展陈设计,积累了宝贵的跨界合作经验。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3. 评价机制的科学革新:建立“过程导向+多元维度”的动态评价机制

本成果针对“设计实践课程评价机制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难承载价值引导),无法充分实现价值熏陶”的问题,建立了“过程导向+多元维度”的动态评价机制,既弥补了传统单一评价“仅聚焦技能成果、忽视学习过程与价值渗透” 的不足,更通过新增“生态价值评价”维度,推动学生创作视角从“单纯追求美学表达”转向 “兼顾生态理念传递与社会需求响应”,最终切实达成 “以评价锚定价值方向、以实践深化价值认知”的教学目标,让价值熏陶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创作全流程的具体实践。

搭建覆盖多能力维度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果。包括 “审美感知”(通过课堂讨论、阶段性成果展示评估)、“实践能力”(聚焦创作全流程的规划与执行表现)、“文化理解”(考察对生态文化、艺术文化的认知深度)、“实践参与度”(记录在真实场景实践中的投入度与协作力)、“课程反思”(结合实习报告、学习心得评估总结与成长能力)。

    增加“生态价值评价”维度,在确保学生知识技能、艺术审美达标基础上,重点考察作品所蕴含的生态理念、绿色材料的选用合理性、生态保护实践的融入

效果,助力实现“艺术 + 生态”的培养目标。

    三、 丰硕成果与广泛影响:多维度实效展现

“以生态美育为导向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旨在将艺术与设计教学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历经6年的探索与实践,该课程体系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

    1. 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经过多年的本科生教学实践检验,课堂的出勤率、满意度和作业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从历年的学生作业中来看,学生的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其中不乏对生态元素的创新性表现和应用。实践教学参与率达到100%,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学生参与了大量大型生态实践项目,除提升了专业技能外,更培养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自2019年至今,学生整体艺术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且优劣差距逐年缩小。学生创作与设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45项。学生所获荣誉呈现出多维度、高层次的特点:

国际视野与全球竞争力: 学生参与的竞赛不乏国际知名赛事的奖项,如“米兰设计周”、“英国全球大学生创意金星奖”、“日本概念艺术设计奖”和“亚洲青年新秀奖”,充分显示该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已具备与国际顶尖设计院校学生同台竞技的实力。

跨学科融合的成果:学生获奖中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和“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表明在该课程体系下培养出运用新媒介进行创作的复合型人才。

生态美育理念成效:“国际环保公益设计大赛”、“大学生可持续设计大赛”等奖项,验证了课程在培养学生生态创意思维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image.png

    2、教师专业能力实现全面开发

本成果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成果与奖项: 相关教学改革获得重要奖项,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学层面,教师团队累计获得14项重要奖项,“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名师奖”等。出版了6部教材,其中4省部级规划教材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获批5项教学改革项目,包括北京林业大学五育并举专项、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等。发表教学论文7篇,将生态美学思想与前沿艺术深度结合,为课程实践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

    科研与学术影响力: 教师团队在科研领域成果显著,其中发表学术论文26篇,包括艺术类顶刊如《美术》、《美术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教师作品参加在国内外重要展览,包括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教师积极承担国家级、校级科研项目33项,例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同时,团队还参与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绿皮书》的编写工作,将研究成果直接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叙事中。

    专业领域的交流与贡献: 团队教师受邀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知名高校论坛进行专题发言,例如史钟颖老师应邀参加《面向未来的场域-公共艺术展》研讨会并做发言。董瑀强老师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的《美育·遇美》节目录制,展示了成果在学术界的认可与影响力。

    3. 实践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扩展

本成果通过一系列大型实践项目,将艺术教育的价值转化为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力量,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案例展播:北京林业大学的《生态美育教学实践》案例入选“全国高校美育优秀案例展播”。

image.pngimage.png

    赋能乡村建设:为怀柔黄花镇村设计的盲盒产品被采纳成为当地自然科普活动的赠礼。为河北省上庄村绘制的堤坝,被赠予锦旗和感谢信,并在官方媒体报道。

image.png

    赋能公共建设:北京市将府公园公共艺术设计和《花园四季品牌设计》项目,得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高度肯定,“花园四季”标志现已被采用并运用在相关活动中。北京石景山的山体壁画《京西驼铃古道》,现为北京市最大的山体墙面浮雕壁画,被广泛报道。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入口里面公共艺术品已对公众开放。

image.pngimage.png

    公共传播:为世界园艺博览会制作的“花开四季”4K数字影像用于官方宣传。“林大有好多鸟”自然艺术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区展出,期间举办了国际博物馆日交流活动和青少年专场,深受观众喜爱,并被多个公众号转发报道。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