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展示网<!--k48ishJ/xBfVneIktN2K5BMTCLQ8hi7zU4HzX3E0nKEGXzyYclDDClGpeUqYR+3VoyNFxIAaWwYXCdMtq6YJnmyWAs8H8VaXfzjL6pRCj/oMZWn+Wa4ci6mb0G2QEcaxb7C78qod0SMyptzm/UWALQ==-->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四维一体”课程体系,以“专项课题”推动教学内容融合贯通。

以“审美素养进阶”为目标,形成“基础认知-创意表现-实践创新-跨界融合”四个层次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基础认知:(1)开设艺术原理课程,如《艺术史概论》《环境设计导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2)提炼教学主题,串联各艺术门类中相关艺术形式形成专题性课程,如《中国传统装饰设计》《动画设计构成基础》。(3)将生态美学理念引入课程内容,例如在当代设计史中重点讲授环保材料设计案例。

创意表现:(1)培养创意思维,如《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思维》《升级再造设计》。(2)注重阶段性培养,开设连贯的进阶课程,如《创意素描》(秋)-《设计素描》(春),《色彩造型》(秋)-《色彩表现》(春)。(3)鼓励运用生态理念,例如基础课程鼓励生态主题的创作。

实践创新:(1)配合艺术专题课程,设置多元化实践课程(环节),如《创意表现》(实习)、《设计研读与实践》;暑期实践;艺术社团。(2)拓展实践场域,教室、校园、公园、京郊等。(3)丰富实践方式,如组织专题创作,参加创意设计大赛。(4)结合生态美育,如可持续设计大赛等。

跨界融合:配合实践创新维度,打造“生态美育”导向的艺术设计实践环节。如博物馆自然教育,乡村艺术建设项目,科普艺术创作,公园美化和公共艺术项目。

    (二)构建“生态美育+社会需求”双导向育人平台,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在课程中增设“生态维度”的实践内容。根据课程培养目标鼓励生态主题创意与思考。如生态主题创作(生态主题展览)、视觉设计(环保公益海报、自然公共区域形象设计)、绿色环境艺术(生态公共艺术装置)、生态美育传播(自然笔记绘制)。

(2)将“社会需求”作为教学的核心驱动力,为学生提供可落地的实践项目。使艺术实践从单纯的实习任务升华为服务社会的“生态美育”项目。组织“生态艺术实践”,如自然保护区(如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等)、乡村(如安吉县大余村、北京怀柔黄花镇村等)、艺术机构(如798艺术区等),完成“生态主题墙绘”、再生材料艺术装置等。形成“主讲课堂+实践课堂”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三)构建“过程导向+多元维度”的动态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的权重与作用。

(1)搭建覆盖多能力维度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果。包括 “审美感知”(通过课堂讨论、阶段性成果展示评估)、“实践能力”(聚焦创作全流程的规划与执行表现)、“文化理解”(考察对生态文化、艺术文化的认知深度)、“实践参与度”(记录在真实场景实践中的投入度与协作力)、“课程反思”(结合实习报告、学习心得评估总结与成长能力)。

(2)增加“生态价值评价”维度,在确保学生知识技能、艺术审美达标基础上,重点考察作品所蕴含的生态理念、绿色材料的选用合理性、生态保护实践的融入效果,助力实现“艺术 + 生态”的培养目标。